3/07/2013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

                       《西線無戰事》                               

作者: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


Remarque Im Westen nichts Neues 1929.jpg


題目:

12.你如何理解《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該書出版後被希特勒掌權的德國政府列為禁書,作者雷馬克被剝奪國籍,流亡國外。作者的遭遇與該書內容有何關係?試分別舉例分析。


學生姓名:周嘉雄

學生編號:8041452

課程編號:LCC-005-82(CRN: 2196)

教授老師:邱老師

圖片來源:Remarque Im Westen nichts Neues 1929.jpg,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Remarque_Im_Westen_nichts_Neues_1929.jpg〉


目錄:


封面                                                             頁1

目錄                                                             頁2


書本背景與作者簡介                                               頁3


何謂《西線無戰事》                                              頁4-6



作者的遭遇與書中內容的關係                                     頁6-11


自己對書的感覺                                                  頁12


資料來源                                                        頁13

























  • 書本背景:

  

《西線無戰事》這一書是由德國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於一九二八年開始在《福斯報》連載,翌年出版成書,此書是一部著名的反戰小說。此書的時代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即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間,當中講述在老師的激勵下,十九歲學生—保羅·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萊爾和米勒參加國民志願兵,故事就是以此作為開始。



  • 作者簡介:


  作者的全名為「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在一八九八年生於德國,十八歲時,參與第一次世界戰爭,成為軍人,後來在西線因負傷而退出軍隊。戰後,於一九二九年發表《西線無戰事》單行本,一九三三年,納粹政府將此書列為禁書,一九三八年,作者放棄了德國國籍,陪同他的妻子移民至美國,他於一九七零年在瑞士去世。





















                                                                

P3

  1. 何謂《西線無戰事》:


  第一部分針對題目中的「你如何理解《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這一問題,以下先分為「西線」和「無戰事」兩方面作解釋,之後再整合作詳述,然後詳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之關係。



  1. 西線


  「西線」這一詞在書中甚少出現,即使出現也並沒多作解釋,根據時代背景中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西線」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條戰線的稱呼,而之後會引用書外資料來詳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之前的歷史等各問題,激發起戰爭,各國在當中分為不同的陣營,分別是同盟國(註1)和協約國(註2),而書中角色的祖國—德國是屬於同盟國陣營,而由於戰場主要在歐洲,因此戰線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東線(俄國對德國和奧匈作戰)、南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最後是本書所描述的西線(英法對德國作戰)。

   

  根據書中第一章的第三和四頁:「然而就在最後一天,英國炮兵突然對我們進行猛烈轟擊,無數炮彈雨點般地落到我們陣地上,我們遭到慘重的損失,所以我們回來時只剩下八十人了。」


  這裡的戰鬥是與英國作戰,不僅顯示出主角們在作戰的地區在西線,也顯示出當時西線慘烈的戰況(註3)。


  1. 無戰事


  「無戰事」這一詞出現於書中第十二章的第二百零五頁中,這頁是書中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當中也寫了主角保羅在這戰線上的結局。


書中寫了:「他於一九一八年十月陣亡,那一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1. 同盟國是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德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組成。

2. 協約國是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王國、俄羅斯帝國等多國組成。

3. 直至1915年,英法聯軍死傷百萬,德軍死傷六十一萬人,為當中死傷最慘烈。


主角保羅在這一天中陣亡了,雖然書中並沒寫詳細原因,但保羅的確被殺了,而軍隊的指揮部卻只以一句「無戰事」來總結這一切,保羅的悲慘一生就在「無戰事」的情況下死去,這句其實有指德國有粉飾太平之意,而民眾則繼續像保羅那樣被欺騙,一個人的人生就在這謊言中結束了。



  1. 西線無戰事

  

  本書的名字的德文原文是「Im Westen nichts Neues」,意思為「在西方戰線非常安寧」,中文將這翻譯成「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是引用自收錄於書中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


  總結以上(A)和(B)兩個部分,「西線無戰事」表面意思是在主角陣亡的那一天,指揮部卻向外宣傳主角身處的與英法兩國交戰的西線,非常平靜,並無戰事發生,「西線無戰事」。


  但是主角保羅是被殺了,他的人生和價值觀的確被戰爭所摧毀,而德國政府最終只是用一句「西線無線事」一句總結了一切,這裡反映出當時德國政府欺騙著人民,正在粉飾太平,一直在宣傳戰爭快要勝利了,而在戰線後的人民並不清楚前線的殘酷,如:他們的校長和老師—坎托雷克,盲目的相信政府所說戰爭的美好,盲目的鼓吹學生參與戰爭,也正如以前未上戰場的保羅。


文中提及:「我們這群抱著愛國熱心的年輕人,懷著對英雄精神的崇拜走出校門,經過短期訓練就被送上了戰場。然而一到前線,我們原先對人生乃至戰爭的理想以及那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全都破滅了。」當中顯示出保羅以前也因宣傳,而對戰爭有一種理想和浪漫主義,希望為國付出,但戰爭事實卻令這一切都破滅,這裡也凸顯出戰爭的醜陋,也反映出戰爭對當時那一代的青年,對他們一生的摧毀。



  1. 作者所表達之思想之關係


  實際上,這是一個諷刺,作者在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寫了很多有關戰爭的悲慘情況,仍描寫出一代人被戰爭所摧毀的情況。如在第八十頁,「在我身旁,有一個二等兵的腦袋被打了下來。鮮血像噴泉一樣從他的頸子裡噴射出來,而他還跑了好幾步。」而在六十一頁:「戰爭把我們的一切都毀了。」本書把戰爭表面和深層的真實血淋淋的向讀者顯示出來。


  然而,他卻以「西線無戰事」一句把先前的一切全部否定,從書中可見這一句其實是指揮部的戰報內容,可見作者其實想表達出德國政府和指揮部不僅否定了戰爭的真實,也否定了主角們因戰爭而令身心受摧毀的真實。


作者希望表達的正如本書卷首語一樣:「它只是試圖敘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終管躲過了炮彈,但還是被戰爭毀滅掉了。」和第三十一頁中:「部隊、戰隊、戰爭對人精神的摧殘與塑造,消除一切意義,眼中只有紀律、服從,消解一切意義。」


最後的「西線無戰事」就是籍此諷刺德國政府和更突出作者所表達反戰的思想。



(E)自己對題目之感覺


  「西線無戰事」出現在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我認為這是書中一切的主題和總結。


  首先,在主題方面,《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顯示出了時間和地點,「西線」讓我一眼就能知道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而「無戰事」在看標題時,只能知道是與戰爭有關,這樣就能吸引讀者閱讀,但是書中內容是描述著在「無戰事」狀態下的戰事,讀者就會思考「無戰事」的意思,由此幫助讀者引入和理解當中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這一標題非常適合這本書。


  《西線無戰事》這一名,是德國指揮部對西線戰線的一個總結,作的一個總結,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總結,對主角保羅一生終結的總結,而有戰事下,德國指揮部卻說「無戰事」,既諷刺德國政府欺騙民眾,國家的勝利,粉飾太平,也總結出了戰爭的黑暗面和痛苦,而保羅最後卻笑了起來,代表他在戰爭裡得到了解脫,不用再面對這一切,這樣的總結對故事人物來說,因為他們可以迎來真正的「無戰事」了。










P.2

2. 作者遭遇與本書內容之關係

   

  第二部分針對題目中的「作者的遭遇與該書內容有何關係?」的問題,先簡述作者的之後遭遇和當年的時代背景,之後分「書本被禁」和「剝奪公民身份與流放」兩個遭遇來講述當中原因。



  1. 作者遭遇:


  正如報告中第三頁的「作者簡介」所述,此書作者的全名為「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他在一八九八年生於德國,成長於德國的工人家庭,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德國人,後來十八歲時,在老師的鼓吹下,參與第一次世界戰爭,後來在西線因負傷而退出軍隊。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作者於一九二九年發表《西線無戰事》單行本,一九三三年,納粹政府將《西線無戰事》列為禁書,對此書進行燒毀和禁止再印,一九三八年,作者被德國納粹政府剝奪了德國國籍,被迫成為無國籍人士,流亡至美國,直至一九四七年才成為美國公民。

  


  1. 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一九一四年八月開始,至一九一八年十月結束。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戰勝國(主為英、法、美)對戰敗的德國施予嚴重的掠奪和懲罰,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支付巨額賠款(註4),也承擔了戰爭罪責和受到了軍備限制,。亦被迫放棄了原有的殖民地,因而刺激了德國人的民族感情和報復心理,最終使極端民族開始成長。


  納粹主義理論在希特勒起草的二十五點網領,有詳細的解釋,當中的納粹最有名的特色有種族優越論,表示出未來的德國政府必須使種族成為全民族生活的中心,設法使雅利安民族保持種族的純潔性。

 

 

 

4. 德國因《凡爾賽條約》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需向戰勝國支付二百億金馬克。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政府完全失去了民望,德國人民期望新政府的出現,而納粹黨的納粹主義正符合了德國人民排外和復仇的心態,而且在希特勒的演講和各種歷史事件影響下,納粹黨得到資本家、平民的支持。


  在一九三三年二月,希特勒正式解散國會,成為了獨裁者,德國正式成為納粹政府,一九三三年,「西線無戰事」被禁和大量燒毀,一九三四年希特勒成為元首,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 遭遇的原因:


  1. 書本被禁與燒毀


  《西線無戰事》一書在一九三三年被納粹德國列為禁書,下令該書必須禁止印刷和閱讀,而且對已出版的藏書進行燒毀,也就是防止《西線無戰事》在納粹黨統治下的德國傳播,導致以上的原因有兩個,書中內容違背納粹主義和影響國家核心思想,以下詳述。



  1. 內容與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其中一個主要的特色是「把種族主義推向了極端」,強調以犧牲其他所有種族來達成德國民族的繁榮,納粹德國主張要把種族主義推行至種族滅絕的程度,而在之後的歷史也能看到納粹主義對民族主義實踐的程度,在納粹黨執政期間,估計有六百萬猶太人被殺。


  而書中有一部分寫了保羅在戰壕中抽出刺刀刺向迎臉而來的法國兵,而法國士兵則倒下了,但並沒立即死去,呻吟了一整晚,而保羅並無幫助他,後來想幫助他的時候,他已經死去了,保羅想寫信給他的家人,後來從遺物中知道他是一位排字工人,家裡有妻子和女兒,保羅因而只感到悔意,他希望以後能寄錢給她們,以此作為對他的續罪,後來保羅向卡恰說了這件事,卡恰安慰他,他們成年後第一件職業是殺人,這是他們的命運。


  書中的第八十至八十一頁也有寫:「我們已經喪失相互之間的一切感情,當別人的形象落入我們追獵的視線時,我們幾乎不能控制自己。我們是毫無感覺和感情的死人…」



  而主人角保羅對敵人的關懷敵人和殺了其他民族而後悔的感情,而且是法國士兵,納粹主義中「犧牲其他所有種族來達成德國民族的繁榮」有所違背,而且希特勒主張刪除法國人和攻擊法國,作者書中所表達的這種反對殺戳敵人和不應盲目相信愛國主義的思想,違反納粹主義,也違反了希特勒的主張,納粹黨為了鞏固納粹思想和爭取更多人民的支持,協助希特勒獨裁者的權威。

  

  因此禁止和燒毀《西線無戰事》,以免人們質疑和反對民族極端主義及納粹主義。



  1. 國家核心思想

  

  當時,納粹德國其中一目的為「主張向外侵略」,希特勒於《我的奮鬥》一書寫出了納粹德國的目標,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重拾德國以前在歐洲的地位和榮耀,德國必須撕毀損害德國利益的《凡爾賽條約》,要打擊法國和向東邊開拓疆土,希特勒打算以戰爭來達到這一目標。


  而之後保羅在文中也有自己說道:「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也是多餘的,我們的年齡將會一年年增長,一些人將會適應,另一些人會順從,而多數人將會束手無策,歲月流逝,最終我們將走向毀滅。」


  這一段寫出了戰爭的無意義,對一個人的一生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帶有反戰的意識。


  在第三十八頁中,書中寫了:「前線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漩渦。」而在第四十五頁中:「我在榴彈的亮光中終於對草地看了一眼。草地就像洶湧的海洋,炮彈噴出的火焰宛如噴泉一樣的噴起。」


  作者在這本書中的十二章中,有多達六章都是寫前線的慘烈戰況,可見作者費了很多筆墨在描寫前線的戰爭,顯示出戰爭的殘酷和軍隊的殘忍、無情。


這三段文字均有反戰的意思,而且不僅這三個例子,文中也有很多描寫也反映出反戰的思想,而這種作者透過書中內容表達出來的反思思想,與希特勒建立納粹德國的目標—以戰爭達到建立大德意志帝國,這種思想與希特勒的說法有所違背。




  如果納粹德國不列《西線無戰事》為禁書,並加以燒毀,人民將會有反戰的聲音,繼而這反對的聲音有機會影響到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權威,影響國家核心思想,使國家在一戰後不能團結起來反抗《凡爾賽條約》,使德國繼續處於虛弱的狀態,因此納粹德國為團結德國,並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必須把《西線無戰事》列為禁書。



  1. 剝奪公民身份與流放


  正如第二部分的作者遭遇,在《西線無戰事》的五年後,即一九三八年,作者因身份特殊和作品多帶反戰意識,而被當時納粹德國剝奪了德國國民國籍,被迫成為無國籍人士,與妻子二人流亡至美國居住,而在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至一九四五年,而他們二人直至一九四七年才成為美國公民,自去世時,他仍是美國籍公民。



  1. 影響軍隊士氣


  根據上文中有關「國家核心思想」中,可見希特勒對外擴張的野心,為了支持納粹主義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必須以戰爭來作為唯一的手段,而對外戰爭就必須要大量的軍人,組織成龐大的軍隊來進行侵略。

  

  在《西線無戰事》第三十九頁中寫出:「我們來到前線開始的地帶,於是我們就變成了具有人形的野獸了。」,而且在第七十九頁中,這樣寫道:「眼下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已經以一種異乎尋常的和令人傷感的方式變成了野蠻人,雖然我們並非時常都很悲傷。」而在後面也有寫道:「我們已經變成危險的野獸。我們不星在戰鬥,而是為了免遭消滅而在保衛自己—魔鬼……」


  這幾段書中文字皆在用「野獸」、「野蠻人」、「魔鬼」這些來比喻主角和他的同伴們,而他們正是在戰場前線戰鬥的軍人們,而這些比喻用的東西都是被人認為是原始的、無感情的、殺人如麻的、無獨立思想的和只為慾望而行動的,這些都是形容前線軍人們的,都是貶義的,都是說出軍人的醜惡。


  作者用這些比喻來形容前線軍人,不僅是表達出他自己以前在西線的經歷,再者,也表達出主角保羅對自己的感覺和厭惡,更重要的是他想透過此,讓讀者知道前線軍人的心情和希望其他人不像他自己和主角們一樣,參與前線戰爭,使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受污染,讓他們繼續是一個「人」,過著「人」的生活。




  但作者想表達的深層思想毫無疑問會影響前線軍人的心情,甚至會影響後方,整體的軍隊士氣,也會影響年青人入伍,大大影響納粹德國的戰鬥力,而作者大部分作品(註5)也有表達這種反戰的思想和意識,因此納粹德國為了要保持軍隊士氣和軍隊的實力,避免作者的反戰思想的傳播,因此,把剝奪作者國家身份和流放至國外。



(ii)不被當時社會接受


  當時的社會狀況正如第二部分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德國由於內憂外患,人民需要一個新政府,而德國人民當時因《凡爾賽條約》而仇外,這正好符合了極端民族主義,這些因素都使當年的德國人民對納粹主義大力支持。


  文中提及:「戰爭是這樣殘酷無情,而且,在前線,戰場猶如一個籠子,沒有誰能解救自己,士兵們不得不在裡面擔驚受怕地等待著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在穿梭的砲彈的網絡下,生活在茫然難知的思念之中,偶然性在我們頭頂上徘徊,被炸死或能活著,都出於偶然。


  而且在第一章的第十四頁,文中提及:「是的,他們都是這樣想的,成千上萬個坎托雷克,他們都是這樣想的!鋼鐵青年!青年!我們大家都沒超過二十歲。可是年輕嗎?青年時代?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我們都是老人。」

  這兩段文字都不太符合當時的世界觀,當時人們認為身為德國人就應該為了自己的血統能保持優良,就必須光榮的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納粹黨和民族,當時也有崇拜極權者—希特勒的風氣。


  因此這兩段文字所凸顯出前線軍人擔驚受怕和不滿老師鼓吹他人參與戰爭,表達出「愛國思想」和「英雄主義」等思想是多麼的沒用,並不能被當時的納粹德國人民和政府所理解和接納,這種思想甚至與他們的價值觀有所違背,作者雷馬克卻不停寫這種思想的書,對整個社會帶來一定影響性,所以納粹德國剝奪他的國籍,並流放海外。

    


 

5.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反戰作品也有《戰後》、《三個戰友》、《凱旋門》等





  1. 自己對書之感覺


  《西線無戰事》這一本書可謂是一本著名的反戰小說,當中以保羅等八人為主要角色,講述他們的一生,由參加戰爭的原因至最終陣亡原因,當中用了近六章的筆墨放在戰爭的情況,士兵的描寫,當中完全沒有有關歷史事件的描寫,只是單單描寫著八位角色,他們這一代人被戰爭所毀掉。


  作者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前往的戰線也是西線,雖然最後因負傷能夠退下戰線,但他最後很難才能找到工作,重新生活,而這也是他這本書描寫的戰爭場景能夠全景式的原因。


《西線無戰事》對人物印畫尤其深刻,如:鼓吹學生參與戰爭的老師—坎托雷克,保羅由尊敬老師變成認為老師愚蠢,這裡凸顯出這老師的愚昧,而在前線和軍醫院的情景也描寫得很細膩,尤其是軍人和醫護員的行動,顯示出前線的殘酷無情,令讀者更加理解到人性。

  

  《西線無戰事》最重意想要帶出的思想是戰爭對人的心靈的污染,戰爭把保羅等人的一切夢想都摧毀了,他們剛十八歲(或不足十八歲),第一件工作就是殺人,他們必須狠狠的、無情無義的殺人,變得像一個「野蠻人」,只懂去為生存而去行動,當然大部分人會陣亡,然而,即使戰爭完結了,活下來的軍人們也只會被社會所遺忘,帶著傷殘的身體度過餘生,無論生與死,他們的一生都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夢想和目標已經被摧毀了,就像一個「老人」一樣。正如第十至十一頁,內容:「我們看到,他們那個世界已經完蛋了。我們突然覺得孤獨得非常可怕;而我們只好一直孤獨下去。」


  《西線無戰事》一書全十二章帶出了戰爭的真理,戰爭是無意義的,即使政府和人民粉飾得多麼美麗,戰爭的真實只會摧毀人們,而這種摧毀性是一生的,而人們沒有任何思想能夠抵禦這種摧毀,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只不過是美麗的謊言,如果參與了戰爭,直至死亡那一刻,也是無法變回「人」的。


  《西線無戰事》當中的反戰意識重,對後世非常有影響,我非常欣賞作者用淡然的筆墨描繪出戰爭的恐怖,還能表達戰爭對人的傷害,由此達至宣傳反戰的效果,也表示出主角保羅的無助,無論他多努力,也無法逃離這戰爭,而領導者則以「西線無戰事」一句終結了書中一切的悲烈和傷感,這裡的意象最好,達到了作者表達出反戰的目的。

資料來源:

  1. 嚴鍾奎、陳斯駿、謝偉良和楊卓林(2008):《西洋現代史,下冊》,香港,偉文出版社。

  2. 維基百科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2011年11月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9%87%8C%E5%B8%8C%C2%B7%E7%91%AA%E5%88%A9%E4%BA%9E%C2%B7%E9%9B%B7%E9%A6%AC%E5%85%8B。(2012年11月19日)

  3. 百度百科:西線無戰事。2012年7月取自http://www.yilin.com/book.aspx?id=4609。(2012年11月19日)

  4. 譯林網:西線無戰事2011年11月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6267.htm。(2012年11月19日)

  5.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2011):《西线无战事》,中國,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