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隋書·經籍志》則『取資於《七錄》,師資於《七志》』」。
〈隋書‧經籍志〉是現存最古老的四分法【二級分類】目錄書籍,此書繼承了晉朝李充〈晉元帝四部書目〉的四分法,最終確立了四部分類法主導的地位,受之後千年公私的目錄學書籍所效仿。
四部分類法更為完整,並反映出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圖書發展變化情況的圖書分類。
四部分類法【三層分類】於〈新唐書·藝文志 〉 確立,〈隋書‧經籍志〉仍有六分法的痕跡,至〈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更為清晰,更有配件(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使四部分類體系更加細密和完整。
《七略》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目錄,分類有六藝(詩、書)、諸子(九流十家)、詩賦(文學)、兵書(軍事)、術數(天文五行)、方技(醫學占卜)和輯(目錄),總共七個分類,也被稱為七分法,然而此書已散佚。
《晉中經簿》是西晉荀勖所作(亦稱《中經新簿》)。全書正文十四卷,另附佛經兩卷,共著錄圖書1885部、20935卷。 乙部收錄古諸子、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則收錄史類書籍,是古代圖書分類體系的一次變革,較好地反映了從漢至晉三百餘年的學術發展狀況。
由〈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比較可見各項項目,如:全目、子目、分類等均有所增加,其原因是主有四個,其一:印刷技術的提升,書籍的存放和承傳變得更為方便,導致全書數量增加;其二: 清朝考據學流行,形成乾嘉學派,學派學者(顧炎武)只致經典不問世事,令文獻及其相關研究大增,因此全目數量增加。;其三:明末清初知識和教育越來越普及,知識分子增加,各種書籍數量增加(如:文集),而不同的研究亦大增(如:棋訣),〈四庫全書總目〉也有收錄外國人所寫的書(幾何原本),導致卷數有所大增;其四: 官方支持,乾隆從徵書到校書的步驟都親自監督,加上清廷大量投放資金,書量和分類自然比其他朝代收得多和更為清晰。
由〈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相比,我們可見宗教典籍地位上升,其原因可分為四個,其一:《直齋書錄解題》以前,釋道二教的典籍只以子目形式存在於子部;其二:《國史經籍志》肯定了釋道二教典籍的官方地位;其三,《四庫總目》所寫的原因是 「二氏,外學也,故次以釋家、道家,終焉。」;其四:因不受乾嘉學派所喜,加上典籍價值始終有限,故處於末位。
由〈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相比,我們可見先秦思想的沒落,在《四庫全書總目》,如墨家、縱橫家被分在「雜家類」中「雜學之屬」,其主要原因有四個,其一: 宋明時期受理學打壓; 《四庫總目》所寫的原因是「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粹,皆可采摭菁莢,故次以雜家。」;其三:因為各種分類實在過多,而且二家經典不足,所以加入「雜學類」 其四:道家被歸於神怪之說(「後世神怪之迹,多附於道家」),加上後繼無人,漸流向末流;其五:名家著作被並入法家,直接導致刑名之學的誕生。
由〈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相比,我們可見實學地位上升,如農家、兵家、天文演算法等等 ,其原因主為四個,其一:受明未清初的西學影響;其二: 《四庫總目》所寫的原因是「民,國之本也;穀,民之天也,故次以農家」,所以凸顯統治者重視民生,有籠絡民眾之意;其三:清廷尚武,配合支持乾隆南征北伐;其四:《四庫總目》所寫「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