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虛空篇】
“如果直到我的世界消失都無法相見,
我願在你身邊入眠(死去),
無論你身處何方。
如果我有一個願望能夠實現,
我願在你身邊入眠(死去)。”
—《Beautiful World》,宇多田光。
太久沒寫文章,不記得怎樣開頭了,
所以按慣例先來段廢話,
這篇讀後感內容實在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個人也不太記得在之前的文章中究竟埋了多少伏筆。
而這章《虛空篇》基本也是讀後感的重大轉捩點,
用“起承轉合”來説,這章就是“轉”了,
所以我就把前面的文章重溫了一遍,順便在這裡寫一下建議閲讀順序。
建議閲讀順序:
上《真心為你》→中上《心·年代記》第一至第四階段→
中下《逆光的指引:空話篇》→《空論篇》→《夜空篇》→《空集篇》→
《報告No.0》→《虛空篇》→《我空篇》→《空想篇》→《無空篇》→下《致最愛的你》
後面四章我未寫,但大概有人已經從標題猜到後四篇的內容了,
我覺得十之八九是猜中了。
順帶一提,《虛空篇》有部分內容可以套用至《尼爾:自動人型》和《碧藍幻想:天空爲何這麽湛藍?》上,
但由於我真的沒有時間再去詳細分析和寫文闡述,
所以有興趣的人士請自動對號入座。
感覺開始找回寫文的感覺了,
《空集篇》分析了時間的概念,那這章就由FF7開始說起吧,
那麽,開始Dive in。
-
1.再論生命之泉與“心”的力量
我之前在《報告No.0》一文中,以“Sephiroth”一詞與卡巴拉扯上關係,
但其實生命之泉並不單單僅限於“神性的流出”這一觀點上,
當初只是因為那篇文章要再延申至“10i假說”,所以才沒說了而已。
FF7這一作品,就像是野村哲也的劇情創作的起源,
不論怎樣分析KH,總會碰上的FF7的考據,
而恰好這一章的主題又與這個FF7觀點又有些許關係,
所以就先由這一觀點先說起,
而提到這個觀點,我們又不得不提到FF7的一個胖子,
對,是胖子,
稍安勿躁,容我慢慢道來。
1.1.重申“生命之泉”定義
在最終幻想7所在星球的生命觀中,
在這個星球上,生物死後的肉體和精神變為精神能源回到了星球,
在星球內部與其他的精神融合、匯聚、再分離在星球中不斷的流動所形成的暗流,
即生命之泉。
而把生命之泉化作「能源」,這樣產生的「能源」稱做「魔晃」,
「魔晃」能產生強大的能量,
但卻會耗盡星球的能量,抽取生命之泉之地,
將漸漸生長不出東西來,最終導致星球死亡。
1.2.《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在FF7中有一名角色名叫“Heidegger”,
也即是神羅公司公共安全主管海德格爾,
這名字可以令人聯想到德國哲學家,書寫“存在與時間”一書的馬丁·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在《關於技術的問題》一書中,
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技術的必要性是什麼?”
他這樣回答:
“技術行為並不是與人的活動毫無關聯而發生的,
但是它並不是在人身上發生的,
也不是「通過」人發生的。
技術過程的獨立化使人也走上了歧路,
他被降格為「庫存」的顧客,
更極端的情況是人自身也成為「庫存」,
他的意義只在於能確保無目標的各種可能性。
對「人力資本」(Humankapital)這個概念的批判也使他想起了「人力資源」(Menschenmaterial)的說法。
由此不是人而是技術 「設置」(stellen)了事物,因為技術是「框架」(Gestell)。”
我覺得應該沒太多人能看得懂上面在說什麼,
其實也就是,
真正驅使我們走向科技的並不是機器,
而是某一種思想與眼界,名叫框架(Gestell)。
框架的思想使得了視界或者是地球的整體性,去進行儲備資源,等待人們去開發利用,
通過做好充足的準備熟,
而這種安定野蠻、安定生命的早熟(科技/技術),
是源自對於掌控世界的那種不真實的需求。
但是對於掌控的欲望不只是物質,當人性從透視的角度去觀察生活,
人類自身就是一種資源存儲,
而作為材料的方式終結,正是物化與征服的思想。
而這種因由技術帶來的框架而造成“物化與征服”,正是FF7世界所面對的問題,
神羅公司因“魔晃”所帶來的技術,產生出框架的思想,
將星球和生命之泉單純視作一種可開發利用的儲存資源。
在1969年德國電視二台(ZDF)的訪談中,海德格爾這樣警告:
“大自然由於「框架」的全球性的物流學(Logistik)變成了資源,
大自然的喪失也就是人類家園的喪失。”
而這種物化與征服的想法也在FF7中表露無遺,
當中以寶條博士的“人體實驗”最為明顯,
寶條博士很明顯已經將人類物化,將其視作一種資源去使用,
由此可見,技術的框架時刻束縛著FF7中人們的思考,
他們在框架下無法認清“生命之泉”和星球的重要性,
同時這樣也衍生出另一個問題,“自我喪失”。
1.3.自我喪失
根據海德格爾的說法,
人類一方面成了星球的主人,
另一方面由於目的和手段關係的顛倒他被「框架」剝奪了權力,
僅僅成為了技術進程的一種要素。
地球的每個角落(Winkel)都溶入了技術的統治狀態,
而人類在任何地方都只遇見自己,
因為通過發現世界的技術手段把他自己設定成了尺度,
人類使得存在者不再從它自身出發得以呈現,
而這種進程使得真理不斷喪失。
因此,海德格爾做出了這樣的推論:
人類不再作為解蔽的相關者而和存在處於原初性的(ursprünglich)關係中,
真理的喪失(Wahrheitsverlust)也意味着一種自我的喪失。
簡單點來説就是,
因框架的出現,人類會誤認為自己僅僅只是“技術進程的一種要素”,
甚至無法認知自我,喪失了自我,
在以FF7的世界下的角色都或多或少都出現了“自我喪失”的問題
最明顯的就是Cloud和Sephiroth,
尤其是Sephiroth,在他發現自己的出身後,
Sephiroth為了讓自己不再孤獨,決定要隨著他自認的命運,
依循傑諾瓦的意志控制星球,遵循“死欲”來毀滅星球。
海德格爾在1969年德國電視二台(ZDF)的訪談中這樣說:
“首先要說的是,我並不反對技術,
我從來沒有發表過反對技術的言論,也沒有談論過所謂技術的惡魔,我試圖做的是去理解技術的本質。
我在思考今天作為生物物理學發展的東西,
我們將在可預見的時間內能夠按照人的需要來造人,也就是說按照他的器官的本質。”
《關於技術的問題》正是FF7的核心哲學思想,
最終探討如何解決“框架”對人類造成的自我喪失,
即是透過Cloud這一角色來解答“Who am I”這麽的一個問題。
當然,FF7宇宙的內容龐大,我對FF7也僅僅只有基本認識,
再者,這文不是也不是分析FF7,
所以也就此打住了。
1.4.王國之心的“物化與征服”
在《報告no.0》中已經說過ux中的lux和魔晃相似之處,
在kh3的怪獸公司也已經很好地說明了心的能量的變換,
所以我也不再詳細闡釋了。
“物化與征服”這一內容在KH系列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無論空白十年描述的人體實驗,到KH1的世界之心和KH2的人之心,甚至到358的NO.i計劃,
都帶有這種由技術導致的“物化與征服”思想,
可以說直到Coded,再借由Data-Riku對自我認知的解答,終於才終結了這個問題。
“利克〔資料型態〕:「本體也好;製造出來的也好。 現在的我們是真正存在在這的,這跟『我們是什麼人』沒有關係。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做什麼』。 至少我… 是用這種想法行動的。」
索拉〔資料型態〕:「利克。 …這樣也對。 如果我們該做的事是幫助別人,這樣才是真正我們該做的事。」
利克〔資料型態〕:「嗯嗯。 如果要說留下什麼。 那才是實體。 現在開始你是次要的不是嗎?」”
順便一提,
雖然我認為這段是Coded的中心思想,但不知道為什麼在RC中卻被刪了,
而khx中又出現了些少“物化與征服”的內容,
所以可能野村又要用同一個梗玩下去了,
對,這人用同一個梗用了20多年......
2.記憶之鏈
2.1.記憶之鏈的定義
因為已經找不到適合的中文翻譯,
所以這裡就借用日文原文和自己的理解,來定義何謂“記憶之鏈”。
“記憶之鏈”即是人們擁有的記憶和記憶之間的關係,
KH世界的記憶是由每一件事連成一條鏈條所組成,讓人們的心靈保持聯繫。
如果解開這個鎖鏈,你就無法記住那個記憶,
相反,如果恢復了這個記憶之鏈,那麼丟失的記憶就會被恢復,
但你會忘記鏈條被拆開後的記憶。
所以在KH2和DDD的OP中,
以螺旋樓梯來暗喻忘卻之城和記憶之鏈,還是相當貼切的。
當然螺旋還有另一種含義,那便是連續性和因果,
不過這又是和本章沒關係的話題了。
2.2.Personality
性格(personality)是指「一組持久而獨特的個人心理傾向與特徵,
此心理傾向與特徵在和外在環境互動之後,可以影響個人的行為、情緒與認知反應」,
性格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及「控制個體行為、思考與情感的特性」。
而關於性格形塑最有名的理論便是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即是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概念,人類的五個階段的心理發展:
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佛洛伊德認為人皆遵循五個階段的心理發展,以型塑其性格。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
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
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
也就是我之前《報告no.0》所說的“生欲”和“死欲”,
因為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所以這裡也就不再花筆墨去寫了。
佛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裏,性慾有着廣義的含意,
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
當這種能量(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
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
佛洛伊德就以人類釋放能量的途徑,將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
(同樣,這裡的“幸福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在《報告no.0》已經解釋過,所以這裡也不再花筆墨去寫了。)
只要完成了這5個階段的性心理發展,
一個人的性格就算是發展完成了。
2.3.記憶碎片
在KH的世界觀中,
從Com開始,KH系列已經重覆描述關於“記憶”的內容。
在358中no.i計劃中更是以Sora對Kairi的記憶碎片,嘗試重新湊合成一個由他們控制的Sora,
在KH3更是出現了“心穿越而來停駐在人偶身上”,以還原個體的這一情況,
根據ddd中賢者所說的對心和記憶的理解:
“心是靠記憶、感覺和與事物的關連所沉積而成的。”
甚至在kh3中,還能以記憶構造出一個和本體完全沒有差異的個體。
這點雖然與佛洛伊德的理論“性心理發展”理論有一定差異,
但由以上KH系列作的內容,就可以得知兩者都指出,
記憶是“性格形塑”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且記憶作用是一種連續性之主動、建構性的知覺歷程。
因為再深入説下去就是Persona系列的分析,
何況下面還有更深入的分析,所以先就此打住。
2.4.認知心理學
唐納德·布羅德本特於1958年出版的《知覺與傳播》一書則為認知心理學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礎,
此後,認知心理取向的重點便在唐納德·布羅德本特所指出的認知的訊息處理模式—一種以心智處理來思考與推理的模式,
因此,思考與推理在人類大腦中的運作便像電腦軟體在電腦裏運作相似,
認知心理學理論時常談到輸入、表徵、計算或處理,以及輸出等概念。
這種理解心智運作的方式在過去數十年變得非常普遍,
應用在最近並廣及許多動物認知研究的比較心理學領域,
資訊處理的認知功能取向最近正被一些心理學新的研究取向所質疑,例如動力系統取向以及哲學中心體合一之觀點,
由於電腦的隱喻和使用,認知心理學在1960年至1970年間得到許多人工智慧及其它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助益,
事實上,它已發展成為一個跨領域的認知科學,此學門整合了一系列不同取向關於心靈與心智處理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使用系統化的科學方法,拒絕接受內省的研究方式,
與佛洛依德心理學的現象學研究方法不同,
且認知心理學認定內在心理狀態的存在(如信仰、欲望和動機),與行為主義心理學不同。
在KH系列中,電腦對心靈的隱喻早在KH2的Pod開始使用,
當中恢復記憶以“%”來顯示了完成度,
而這種隱喻更是在Coded發揚光大,整個世界乃至系統都是以電腦系統作為基礎,
這種以電腦隱喻心靈的認知心理學理論更發展到Union Cross的追體驗空間的基礎世界觀設定中了。
3.兩種“亡”—死亡與忘卻
嗯,之前在《夜空篇》不小心埋了“死亡與忘卻”這個伏筆,
所以我就模彷一下野村,順著“記憶之鏈”這主題,簡單地填一下。
Chirithy:“沉眠與死亡前夕其實緊緊相依,這裡和甦醒園地相連喔。”
3.1.Remember me(死亡)
那麼說到“死亡與忘卻”,就借一下迪士尼的動畫電影《Coco》來闡釋吧,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Coco》
《Coco》的生死觀是:
肉體死亡只屬「第一次死亡」,這個「人」僅由「陽間(Land of the Living)」轉到「陰間(Land of the Dead)」,
然而,當這個「人」遭陽間遺忘,就會「第二次死亡」,
就連精神也在陰間徹底消失。
這裡所強調的,是人人雖然難逃一死,
但要達致精神不朽,就須後人永遠懷念,亦即擁有精神的寄託點,
相關本體論概念,顯然不屬「唯物論」,即非「人死如燈滅」,也不全然是「唯心論」,至少不是「精神不朽」的。
《Coco》帶出了兩個哲學問題:
“存在為了什麼?”和“不存在因為什麼?”
也就是故事中兩條故事線,
一個是生者生存在世,如果失去了夢想(Miguel歌曲),也就活了等於沒活,那即等同於死,
(也就是以前我在《尼爾:自動人形》讀後感提及的保羅.卡特“存在先於本質”。)
一個是死者不再有人記得,也就沒有影響過世界一事一物,那其存在就跟不存在其實沒有分別,這人就不曾存在,那也等同於死。
儘管方向性不盡相同,但兩個問題都是對“生死”和“存在”的思考,
總的而言,《Coco》對這種“死亡”的態度不加掩飾——這是悲慘的、可憐的、毫無意義的、應該竭力去輓回的,
如果兩個問題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項解答,Coco也不會想起他的爸爸。
3.2.Lēthē(遺忘)
之前在《夜空篇》說了遺忘河(希臘)、三途川(日本)和奈何橋(中國)的共同性,
這種“洗脫前世記憶,進入來世”的概念已經無法追溯其源,
而13世紀但丁在《神曲》中將其進行了擴展,Lēthē的主要功能是消滅所有的罪惡記憶,
即洗滌罪孽的河。
其實參考前面關於《Coco》的內容也可以猜出一二,
河有著“流動的水”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有以“流”達到“洗脫”的概念,
所以用“河”來形容是非常貼切的,
這些傳說的含義是“洗去前世的存在(記憶),來迎接新生”,
但至於這究竟是古人對“死亡”的希望(迎來新生),還是對“死亡”的悲嘆(失去存在),
還是兩者都有?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濠梁之辯》
對,又是一個二律背反。
3.3.《存在與時間》
上面說了比較多與KH無關的東西,其實都是引子,主要是想引到這點來,
其實聰明的人應該已經發現《夜空篇》有一個極大的缺陷,
本來新水晶神話是類似北歐神話的故事,為什麼我最後卻扯到希臘神話呢?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Lēthē這遺忘河。
這時候我們又需要拉出羅公司公共安全主管海德格爾出來了,
哲學家海德格爾曾以“Lēthē”去象徵“存在的隱蔽”和“存在的忘卻”,
且他認為這兩個正是哲學的中心命題,
而以“Lēthē”去象徵某種東西的還有尼采和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在1927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的主題是「存有的意義問題(die Frage nach dem Sinn von Sein)」,
這個問題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對話錄已經開啟了討論,海德格在書的開頭引用他的話:「因為當你們使用『存在著(seiend)』這個表述的時候,你們究竟是什麼意思,長久以來你們都很清楚。我們曾經相信你們已經理解這一點了,但現在我們卻陷入了困惑」。
根據海德格,兩千年以後這個存有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我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究竟表達什麼意思,我們今天有一個答案麼?
根本沒有。所以如下的做法是有必要的,即重新提出『存有的意義問題』」。
海德格追問存有,
當他追問存有的意義時,他預設了這一點,
即世界並不是一團雜多,而是在其中有各種意義上的關聯性(sinnhafte Bezüge),
存在是有結構的,在它的多様性(Mannigfaltigkeit)中依舊有一種統一性(Einheitlichkeit)。
例如,在鎚子和釘子之間就有一種有意義的關聯——
但這種關聯該如何去理解呢?
這裡海德格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那就是鎚子和釘子,
如果沒有釘子,那槌子自身就僅僅是木棍加上鐵塊,
「槌子」自身並沒有存在意義,但正因為釘子出現,給了槌子“打釘子”的意義,
槌子才開始有存在意義,這種存在意義才得以理解。
而槌子和釘子的關聯性方面,海德格是這樣理解的:
「我們從哪方面,即從哪個被給定的視域(Horizont),去理解諸如此類存在之事呢?」
海德格的回答是:「時間就是這種視域,從它我們可以理解諸如存有之類的事。」
根據海德格,時間對於存在的重要性,在所有至今的哲學中都未被注意。
在把存有當成例如是「實體」或「 物質 」的這様的規定中,
存有只是在與「現在」的關聯中被思考:
現有者是現在(存在)的,即使他沒有與過去和未來的關聯。
海德格試圖在研究的過程中指出:
對於存有的理解來說,時間是本質性的條件,因為它構成了一個理解的視域(Verständnishorizont),
在這個框架下,世界中的事物才可以相互之間形成有意義的關聯。
而這一觀點其實正正呼應了我在前文所寫的:
“記憶是連續性之主動、建構性的知覺歷程”,
同時也凸顯出KH世界觀中有關“羈絆”的關聯性。
4.夢與Phantasy
4.1.“夢”的定義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
是人在某些階段的睡眠時產生的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
做夢主要發生在快速動眼睡眠期間,
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橋腦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痺,
夢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睡眠階段中,不過這時的夢並不真切也難以記憶。
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做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
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做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做了一個夢,
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
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
—維基百科
4.2.精神分析學—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將夢稱為「通往無意識的大道」,
他創建了「夢反映做夢者的無意識」的理論,認為夢的內容是由無意識欲望的滿足塑造的,
夢是多種衝突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一方要休息一方要滿足自我需求,
所以夢是有意義的心理動作也發現一件事實,潛意識與顯意識息息相關。
佛洛伊德認為,夢境包含顯性夢境(manifest dream-content)和隱性夢境(latent dream-content),
隱性夢境和潛意識深處的願望或者幻想相關聯,而顯性夢境流於表面,缺少意義。
從佛洛伊德的學說看出來,人的心靈非常複雜,
雖然有邏輯規則,但在整個意識系統上,心靈會自動遺忘某些記憶片段,
因此,潛意識會影響著顯意識,如同人類原我受到規範,
在慾望與本能上會有潛在行為,
以往受到了心靈創傷,時間一久會隨之淡忘,但在行為上會反映心靈,
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草繩。
但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學界中飽受批評,甚至被稱為“神棍”,
要是嘗試更清晰地去理解何謂“夢”,就必須看更多的學說。
4.3.精神分析學—榮格及其他學派
榮格擴充了佛洛伊德關於夢和做夢者無意識欲望相關的想法,
他將夢描述成給予做夢者的訊息,可以幫助做夢者自我改善,
他相信夢是在向做夢者揭示他們感情或者信仰上的問題和恐懼。
榮格寫到,重複出現的夢境意在反覆地吸引注意,表示做夢者忽視了夢中的某個主題,
他相信這些夢中的符號和圖像出現在所有的夢中,
榮格相信在白日形成的記憶在夢裡也很重要,
這些記憶在無意識中形成了印象,需要在自我(ego)休息時處理,
無意識的頭腦會以夢的形式重現這些過去的片段,榮格將其稱為「白日的殘留」,
榮格還認為夢並不是純粹獨立的,所有的夢都是一張「心理因素的巨網」的一部分。
4.4.覺醒之力與Dive to the heart
野村在KH3 U本訪談這樣說:
“因为觉醒之力本来是「让沉睡的心恢复原状的力量」”,
而現在擁有覺醒之力的人有Sora、Riku和Mickey三人。
而從The Final World的後半,
我們可以見到Sora在Dive in進不同的Dive to the heart,
去打敗Lich,強行恢復同伴的心,
而DDD的Riku也像這樣Dive in進的Sora的Dive to the heart來喚醒Sora,
而DDD中Sora和Riku打開沉睡的世界Keyhole,來喚醒沉睡的世界,
或許這種行為就是所謂的在使用覺醒之力。
野村在KH3 U本訪談則這樣說:
“因为觉醒之力本来是「让沉睡的心恢复原状的力量」,但索拉用它强行恢复同伴们正要消失的心,使得事实被改写,创造出了特异点。
因为觉醒之力并不是「使人复活的力量」,索拉却用它复活同伴,结果还让时间倒流,所以年轻光头预想到索拉付出的代价就是消失。”
而DDD中的Ansem也這樣說:
“記憶將化為夢,而夢又在沉睡之中,
而那沉睡,又在黑暗之中。”
“墮入夢的深淵之人,是不會再從沉睡中甦醒的。”
那為什麼Dive in會到達Dive to the heart?
覺醒之力又究竟是什麼?
4.5.潛意識
其實在KH3的PV出現The Final World出現時,
我就覺得這世界和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論有點相似,
有在懷疑這世界是和潛意識有關係的東西,
但當時才剛出的這世界,我也不太敢分析,
於是就在Twitter寫了一堆別人看不懂的東西,
那這裡就略略說一下我對The Final World的分析吧。
4.5.1.Dive to the heart—人格理論架構
相信大家也對“本我、自我及超我”和“意識和無意識”的概念相當熟悉了,
我這裡就複製Wiki的定義,不再花時間去解釋了。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架構,
從行動(包括思想、感情)方面來考慮,可分為意識、前意識以及潛意識三者:
意識:包括了任何時刻我們知覺到的所有感覺跟經驗。
前意識:儲存我們在某些時刻不會被知覺到,但是可以輕易的招換到意識中的記憶。
潛意識:是本能、願望與驅動我們行動的慾望所在之地,包含了全部行為背後主要的驅力,是精神分析理論的焦點所在。
弗氏將三者比喻為一座冰山,意識只是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潛意識才是冰山的主體。
本我(id):對應於稍早潛意識的概念,本我是本能和慾力的儲蓄池,他與滿足身體直接需求有關,努力於立刻得到滿足,而不能接受延宕或為任何理由。它驅使我們當我們想要甚麼東西就要立刻去要取,不管他人的需要。它依照弗氏所說的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來運作。
自我(ego):自我擁有對現實的知覺,他有能力已以種實際的態度去接收和處理外在環境,並且依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運作。
自我並非防止本我得到滿足,而是依照現實環境考量去延緩、延宕或是改變本我的方向以符合現實的要求。Freud將本我與自我的關係比喻為馬上的騎士;馬的原始粗暴力量必須由騎士來引導、制止和約束。
超我(superego):人格中道德的一面,通常在5到6歲時習得,是父母與社會的價值和標準之內化。超我的功能不在於延宕本我的尋求享樂需求,而是去抑制他,以追求道德完美。
自我承受來自本我、現實以及超我等三方壓力,當自我過分的使用而非常嚴重的損傷時,焦慮便會發展出來。
看不懂上面這段的話,我就簡單解釋一下,
佛氏認為人的精神包括“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
無意識就是人心理結構中更深層的東西,反應了內心深處最本質和最真實的部分。
如果把心之鏡像(Dive to the Heart)理解成心靈中的前意識和潛意識的話,
由KH1到KH3的整個Dive to the heart的劇情就變得更容易理解了,
首先是KH3各種放置記憶的玻璃窗,
根據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架構,
前意識是儲存我們在某些時刻不會被知覺到,但是可以輕易的招換到意識中的記憶。
再來是DDD的Riku也像這樣Dive in進的Sora的Dive to the heart來喚醒Sora,
正正是呼應了佛洛伊德將夢稱為「通往無意識的大道」,
以此假說為基礎,我將沉睡理解為“做夢者被困於潛意識之內”,
覺醒就是將其表意識喚醒。
KH系列也經常出現“潛意識的肢體運動”,
例如KHX中經常夢到痛苦回憶的Player,
因各種各樣精神沖擊而出現的意識昏迷,例如Xion、Ven、Roxas,
也有經常出現各種既視感的場景。
“你需拯救的心有7顆。”—KH3
假若Dive to the heart真是潛意識,那也正能解釋當中所出現的時空錯亂和幻象問題,
因為正如《夜空篇》所說:“心”不受時間和空間所束縛。
Dive是指“潛”入,
而根據《劍橋字典》對“Dive in”的解釋則是:
“to start doing something suddenly and energetically, often without stopping to think”,
即是“貿然投入到…之中,介入”,
有趣的是,心理學上也有“心理介入”的這一說法,
在《夜空篇》中所提及的“催眠”也是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方式之一。
而且以上假說也能解釋KH3中The Final World中的Darkside,
文字描述提及:
A colossal Heartless that arose before Sora in a land of endless sea and sky.
It looks different from other Darksides Sora has battled with, but the cause remains a mystery.
他被波浪一樣的東西包裹著,由The Final World湖面上浮出來,
所以我認為這隻Darkside其實就是Sora的潛意識的一部分,
“Phantasy”指的是我們自身沒有意識到、潛意識中的行動,
也就是那Darkside正是Sora的“Phantasy”,是他自身沒有意識到、潛意識中的行動,
當然,本來Darkside也可以譯作“黑暗面”就是了,
而有趣的是,“Shadow”也是一個心理學用語,不過這裡先不解釋這個。
可能有人就會問,明明The Final World不是Dive to the heart,
那為什麼The Final World的Darkside會是Sora的潛意識?
甚至為什麼The Final World會是“天空之鏡”的模樣?
4.5.2.Final world—阿耶賴識
KH3 U本:
“濒临死亡的人会到达的世界,跟觉醒庭园相连。
之前觉醒庭园一直被用来表现心里的状态,描写成黑暗空间里的彩色玻璃。
这次则是表现得更加具体,把终结世界设定为人各自内心的入口。
游戏里也说过「沉睡是跟死紧密相连的」,内心陷入沉睡状态后就会来到觉醒庭园,再继续往前走就是本作的终结世界。”
4.5.2.1.天空之鏡
首先先說說“天空之鏡”,也就是烏尤尼鹽沼,
為什麼The Final World要設計成“天空之鏡”的模樣?
第一,是因為美,我覺得這個還是沒有爭議的,
第二,是因為其特殊性。
關於特殊性,因為文化的差異性,對每一種事物的觀點也不同,
所以我就借用一下日文維基的內文:
アンデス山脈が隆起した際に、大量の海水がそのまま山の上に残されることとなった。さらにアルティプラーノは乾燥した気候であったこととウユニ塩原が流出する川を持たなかったことより、近隣の土壌に残された海水由来の塩分もウユニ塩原に集まって干上がることになった。こうして世界でも類を見ない広大な塩原が形成された。“”
“そのため雨季に雨により冠水すると、その水が波も立たないほど薄く広がるため、水が蒸発するまでのわずかな期間に「天空の鏡」(スペイン語:Espejo del cielo、英語:Mirror of the sky)と形容される巨大な鏡が出現する。”
中文維基:
“安地斯山脈是屬於較新形成的山脈,在經歷一些劇烈的地理活動而從海底隆起後,
其間形成了許多裝滿海水的湖泊。
約在4萬年前,烏尤尼鹽沼所處的區域為一個名為明清湖(Lake Minchin)的史前巨湖,
之後逐漸乾涸,形成兩個大鹹水湖:普波湖(Poopó Lake)與烏魯烏魯湖(Uru Uru Lake),以及兩個大鹽沼:烏尤尼鹽沼與科伊帕薩鹽沼(Salar de Coipasa)。”
由海水組成的湖泊,倒映著天空,
老實說,
當時我看到PV時就感到了一股“瑪麗蘇”的味道從Youtube裡飄來,
這個世界的設計實在是太肉麻了!
說了點題外話,
下面說回正題。
4.5.2.2.集體潛意識
榮格的自我概念與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在榮格看來,自我就是我們所能意識到的一切心理活動,如思維、記憶、情緒和知覺,
自我構成了意識的中心,負有實現日常生活機能的責任,
並且具有使我們察覺的自身的同一性,和自身存在的時間連續性的功能。
榮格的人格理論架構也是與佛洛伊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也不盡相同,
榮格的人格理論架構是三層次結構:
意識、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個人潛意識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要比意識大,
它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
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是情結,
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是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無意識叢,
如戀父情結、批評情結、權力情結等。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
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
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
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在Persona系列的最初設定中,天鵝絨房間正是集體潛意識中理性的部分,
在Fate系列中,“阿賴耶”正是代表“人類”方的集體潛意識,
然而在《阿含經》中,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我執)的和合體,
由這樣的無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
那麼,人為什麼“無明”?
那正因為無法理解何謂“我空”,
不過這又是和本章無關的話題了,就在下一章的《我空篇》再詳細說說吧。
4.5.2.3.榮格的小島比喻
榮格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
由於潮來潮去而顯露出來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個人無意識;
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游戏里也说过「沉睡是跟死紧密相连的」,内心陷入沉睡状态后就会来到觉醒庭园,再继续往前走就是本作的终结世界。”
對,The Final World可能就是在展示出這個假設的世界,
所以在KH3開頭就可以見到Sora被海浪捲走,起來的時候卻在Dive to the heart。
在談及“原型”(archetype)的文章中,榮格再對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進行補充,
他曾形容人類最底層的無意識都在同一片湖泊之中,
對,所有人的無意識都在同一片“湖泊”,
所以如果我的假設是正確的話,
那麼,The Final World的設計就既凸顯了“天空與海水一體”的暗示,也有“集體潛意識”的意義在,
那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4.5.3.Sleeping World-潛意識橫縱假說
相信聰明的大家已經發現了,
我這假說有一個致命性的缺陷,
那就是Scala ad Caelum,
Scala ad Caelum中Daybreak Town是在水底的。
那不正是符合我的假說嗎?
不是,
因為野村在KH3中指出,
Scala ad Caelum中Daybreak Town本來是建在旁邊的,而不是水底,
經美術設計建議才更改的。
針對這點,我只要對假說進行修正就可以了,
“游戏里也说过「沉睡是跟死紧密相连的」,内心陷入沉睡状态后就会来到觉醒庭园,再继续往前走就是本作的终结世界。”
也就是Dive to the heart向前走就是The Final World,即“集體潛意識”;
Dive to the heart向下(Dive in)走就是Sleeping World,即“個人潛意識”。
4.6.榮格的心理陰影
根據榮格分析心理學,
陰影是人無意識或夢中同性但性格與自我(ego)相反的人物,
也是榮格四大原型之一。
陰影是心靈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份,
是集體潛意識中由人類祖先遺傳而來的,
包括動物所有本能的部分。
這是人本性中代表獸性的象徵,
他使人具有邪惡、攻擊、狂烈地傾向,
以妖魔鬼怪或仇敵的形象被投射到世界上。
相信熟悉KH的人都知道,
初始純血種的英文和日文名稱正是Shadow。
更有趣的是,Unversed的Flood在《劍橋字典》中指:
“洪水( flood的名詞複數 );水災;大批;(使)充斥( flood的第三人稱單數 );大量湧來;(使)為水淹沒;使大受感動。”
根據維基:
“洪水是一種自然災害,指河流、湖泊、海洋所含的水體上漲,超過常規水位的水流現象。洪水常威脅沿河、湖濱、近海地區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沒災害。”
對,又是與“水”有關。
“Flood”這一詞又與心理學有關,
滿灌療法(flooding therapy)也稱暴露療法、衝擊療法或氾濫療法,
該方法基於Foa和Kozak的情緒加工理論,
暴露療法不給患者進行任何放鬆訓練,讓患者想像或直接進入最恐怖、焦慮的情境中,
以迅速校正病人對恐怖、焦慮刺激的錯誤認識,
並消除由這種刺激引發的習慣性恐怖、焦慮反應。
榮格認為人性是矛盾的,
如果表現於外的意識中的性格是東,在無意識中補償性的性格往往是西,
他認為人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隱秘的欲望、想法和恐懼等等,
當中也正正包括了“無理的願望”。
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
這種衝突是一定會出現的,
因為本能總是希望得到滿足,而社會的禁忌則是企圖去限制這類滿足。
4.7.小總結
當然,以上僅僅是提取了少部分對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KH系列,
本來這些理論就不可以混著來說,佛氏看完這篇文大概都要來夢裡殺我了,
所以真的對這些理論有興趣的人請自己去Google一下。
然而,單單將The Final World這樣去理解,還是過於膚淺,
我也只僅僅作出了一個“The Final World與心理學有關係”的分析而已,
《空集篇》已經說了,我不能止步於“howdunit”,
而是需要去理解“whydunit”,必須盡全力去分析,
所以就請出胖子海德格爾和我最喜歡的叔本華繼續前行吧。
5.光之壁
5.1.概念釐清
曾經在2013年提出“暗之探求篇”這個概念的訪問中,
談及對“暗之探求篇”之後的展開,野村曾言:
“反正王國之心系列一開始的敵人也不是Xehanort。”
那麼問題來了,王國之心系列一開始的敵人是誰?
沒錯,是Heartless,
“Heartless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
那,是什麼才令這個宇宙充滿了Heartless?
人要怎樣做才能完全清除Heartless?
5.2.KH宇宙的異變
「很久很久以前,
全世界的人們沐浴在溫暖的光芒下,過著和平的生活。」
「但是,
人們對光明垂涎若渴,
不久之後,人們就開始了對光的爭奪。」
「黑暗逐漸蔓延開來,吞噬了衆多的心與光。」
「被黑暗所覆蓋的世界,最終消失殆盡了。」
「盡管如此,還是有微小的光之碎片留存了下來,
它就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孩子們利用光之碎片的力量,
重新構築了之前消失的世界。」
「那,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
—Kairi奶奶,kh1,bbs,khx,ux。
各個世界以前是緊緊連接在一起的,
但人們為了爭奪光明,
由此爆發了一場圍繞王國之心的浩大戰爭,所有人都被捲進去,
結果世界被黑暗所籠罩和分割。
僅存的世界為了不再爆發戰爭,用光之壁將自己包圍,
令各個世界沒有任何通道來往,因此後來需要積木船或暗之迴廊來往各個世界。
由Keyblade戰爭所造成“星球隔閡”正是KH宇宙所面對的最大問題,
那為什麼星球要分裂開來?
沒錯,是“為了不再爆發戰爭”,
星球“害怕”著當他們再連接在一起,人們會再次為了爭奪光明,
爆發了一場浩大戰爭,將整個世界捲入黑暗之中。
5.3.Absolute Terror Field
相信熟悉《新世紀褔音戰士》的大家都不用我解釋什麼了,
這就是AT力場的全寫,
根據維基:
“在動畫的高潮階段,
絕對領域的含義被深化為「將自身與其他自我(ego)和客觀世界分割開的一面牆」,
「每個生物都有絕對領域」的道理也被揭示出來。”
AT力場就像是人心的隔閡,
就像是區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靈魂,
AT力場正是阻止我們與他人真正交流的屏障,
所以在動畫劇場版的最後,《人類補完計劃》正是讓AT力場消失,
讓所有人融為一體。
“你說的沒錯,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是一樣的。”
“我們的思想缺乏某種根本性的東西。”
“我們害怕這種缺失。”
“我們害怕。”
“所以我們想要合而為一。”
“我們將會融於一體,互相補充。”
“這就是人類補完計劃。”
“沒有他人的陪伴,人類無法生存。”
“人類無法孤獨地活著。”
“儘管你自己永遠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是為何生活總是如此艱辛。”
“這就是為何生活充滿悲傷和空虛。”
“因此,你需要他人身體和精神的陪伴。”
“這就是為何我們想要合而為一。”
嗯,估計很多人沒看懂我在說什麼,
所以我就在下面借用下叔本華的Sonic來解釋吧。
5.4.刺蝟困境
刺蝟困境(英語:Hedgehog's dilemma),
是由悲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於《附錄與補遺:哲學短論文 卷二》提出,
是一個以刺蝟來比喻人們在建立人際關係時的一種情境的寓言故事。
一群刺蝟在寒冷的天氣時會想要靠近彼此來取暖,
但是當兩隻刺蝟碰在一起時,又會被彼此的刺所刺傷,
因此彼此又要保持一段距離,
雖然雙方都想保持一個親近的關係,但又無法不刺傷彼此。
叔本華及佛洛依德都有用此故事來描述他們對於人和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的看法:
儘管是基於好意,但人和人的親密關係常會伴隨一些對彼此的傷害。
而這正是AT力場當中的含義,
人類的“溝通”不就能解決叔本華提出的刺蝟困境了嗎?
不也盡然。
5.5.語言上的困難
根據海德格爾對《語言上的困難》的理解:
存有(Being)還是在語言中被當成一個主題(Thema),由此它也就被謬誤化了,
因為日常語言的和哲學的大多數的概念都指向世界內的事物,所以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看到自己站在了語言的界域之前,
這點體現在存有的名詞化上,存有被思考成世界內的存在者,
為了不與糾纏不清的形上學概念捆綁在一起,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發明了很多新的詞藻。
感覺上面海德格爾說的話有點難懂,
所以借用一下《涼宮春日的嘆息》的一小段來解釋一下:
“光是會說話就已經夠嗆了,沒想到這隻貓竟然還說出這麽豁達的話來。你不過是一個肉球,别太得意了。哪裏有三味線店啊?還是把它波到網路上拍賣?
「對你而言,也許我确實是發出聽起來像人類語言的聲音,但是,鹦鹉或鹦哥類的鳥不也都會這樣嗎?你是根據什麽認爲我發出了帶有語言意義的聲音?」
這家夥在說什麽啊?
「我指的就是這個,因爲你明确地回答了我的問題。」
「也許我所發出的聲音,只是剛好符合你的問題而已啊。」
「如果這種說法可以成立的話,那麽人類之間的對話有時候根本就不成立了,不是嗎?」
我爲什麽會對一隻貓說這麽嚴肅的話呀?野貓三味線舔着自己的前腳,搔搔耳下。
「沒錯。你跟那邊那個小姐好像進行着會話的行爲,但是沒有人能了解那是否已經傳達你們真正想傳達的意思了。」
三味線用陰沉的聲音說道。
「因爲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場合說真心話和表面話。」古泉說。”
對,
遺憾的是,人類的語言和文字是存在很嚴重的缺陷的,
即使花更多的文字和語言,礙於外在環境的影響,
沒有人能了解那是否已經傳達自己內心想真正想傳達的意思,也沒有人能了解那是否已經接收到他人內心想真正想傳達的意思。
綜觀KH各代的故事劇情,
這種言語不能完全傳達自己內心想真正想傳達的意思的例子比比皆是,
由Axel所引發的358三人組,乃至Saix的事情,
BBS中Aqua未能向Terra解釋清楚的事情,
KHX中五位Master互相殘殺的事情。
就像野村在U本訪談中所說的一樣:
“我認為大家都能懂,所以我不需要解釋。”
然而相信玩過KH3的大家也知道,十之八九的人沒有懂這人在說什麼,
說真的,我覺得看懂我在這篇文說什麼的人也應該沒多少。
可見,語言並不是完美的,
因此人類不能透過語言和文字互相理解的。
5.6.《致死的疾病》(Sickness unto Death)
《致死的疾病》是由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齊克果所著,
當中提到致死的疾病就是“絕望”,一種存在主義孤獨,
他認為絕望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或固執於現狀的自我、最終「失去自我」,
(這裡呼應了上文所闡述的海德格爾“自我喪失”的說法。)
甚至對自我的感傷要高於對身外損失的悲痛,
他認為這也就是基督教所講的原罪。
人們因為個體間溝通而掙扎,
但人們又不想受傷,因而出現個體與個體隔離,
其中就與叔本華的刺蝟困境差不多,
也與榮格認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無理的願望”相呼應。
5.7.《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那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這樣說:
“人的一生是痛苦的。”
因為世界是由意志(Will)和表象(Representation)所組成的,
叔本華認為現實的本質是“聯合”(United),
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平靜,無需為個體間的溝通而掙扎,
他認為痛苦(Suffering)是個體化(Individuality)的結果,
生而為人就會因溝通和理解而痛苦,
而苦苦求於理解(Connect),正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自我”都只能從自己的視角和觀念來理解世界,即表象,
痛苦、破碎、疏離、孤立,均是因為每個人只管自己的意願,
而我們的欲望和世界的供給永遠存在著鴻溝,
那就是所謂“無理的願望”。
5.8.小總結—Reconnect
有趣的是,Sora在KH3也曾經於Twilight Town說出了一句很令我嚇一跳的台詞:
“Hurting is part of caring.”
“心の痛みが絆なんだ。”
“因為我們之間有羈絆,所以心才會這麼痛,
心的痛楚就是我們羈絆的證明。”
之後Dusk們也很識趣地在這時出來,否則都不知道Sora要說出什麼爆炸性發言了。
那麽,回到我在上篇《真心為你》提出的問題,
“人們又該如何應對苦痛呢?”
我在《報告no.0》對卡巴拉的假說中早就已經提到了,
卡巴拉學派、叔本華和《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解決方法正是—“Tikkun ha-Olam”,
只要達到Tikkun ha-Olam,即重修世界,
重新聯合一切,
再造整體合一的宇宙,
一切因溝通和理解而出現的痛苦,
都會因Tikkun ha-Olam的聯合(United)而消除,
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平靜,無需為個體間的溝通而掙扎。
相當有趣的是,Reunited的同義詞也經常出現,
Reunited→Union Cross→Reconnect,
Recoonect:
“重新接上,重新連上;使…感覺(或理解)原來不再感覺得到(或理解得了)的東西”。
“Reconnect. KINGDOM HEARTS”這段文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由BBS隱藏片段開始,到RC隱藏片段,再到DDD隱藏片段,
甚至到了Unchained 0,以及KH3隱藏片段都有這段文字的出現,
當然,仔細觀察這幾段片段便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
不過這邊還是留點伏筆,留待《無空篇》再解釋吧。
在《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故事中,
人類面對痛苦,選擇了“人類補完計劃”,將人類變回LCL,之後組成LCL之海,
LCL之海是一個沒有AT力場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人類的意識無分彼此,
所有人的靈魂都棲息於由莉莉斯的血構成的巨大海洋之內,
由此擺脫痛苦。
不過在現實中有一個人早在2500年前,
就已經發現了人因不能互相理解而產生的痛苦,
並提出了一個可以擺脫痛苦的辦法了。
“Everybody finds love, in the end.
(每個人都會察覺真愛,只恨為時已晚。)
我怎麼能夠接受,再也無法見到你,
明明什麼都還沒能告訴你,明明什麼都還沒能告訴你。
就像看到剛剛綻放的花朵散落,
卻無能為力的樹一樣黯然神傷。
若果在一切的盡頭,愛確實存在的話,
不管多麽害怕,我也不會移開目光。”
-《櫻花流逝》,宇多田光。
→後接【空我篇】
參考資料與鳴謝:
1.《Beautiful World》、《櫻花流逝》,宇多田光,動心MTV
2.《關於技術的問題》,馬丁·海德格爾
3.《KH Re:Coded 劇情翻譯 【奧林帕斯鬥技場-編碼重製版中被蓋掉的部分】》No.81 亞當.龍,巴哈姆特
4.《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5.《王国之心记忆之链关键名词解惑》,天幻網
6.《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7.《精神分析概要/精神分析引論》(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8.《知覺與傳播》,唐納德·布羅德本特
9.《《尋夢環遊記》:在卡通動畫的外表下,還有那些值得我們去深思?》,一語呢喃詩中尋,每日頭條。
10.《濠梁之辯》,莊子選
11.《劍橋字典》
12.《存在與時間》,馬丁·海德格爾
13.《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卡爾·榮格
14.《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卡爾·榮格
15.《心理結構與心理動力學》,卡爾·榮格
16.《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卡爾·榮格
17.《潛意識與心靈成長》,卡爾·榮格
18.《KHⅢ终极全书《ULTIMANIA》秘密档案+野村访谈摘要》,ミッキーフォン, a9vg
19.《語言上的困難》,馬丁·海德格爾
20.《新世紀褔音戰士劇場版:真心為你》
21.《附錄與補遺:哲學短論文 卷二》,阿圖爾·叔本華
22.《涼宮春日的嘆息》,谷川流
23.《致死的疾病》,索倫·奧貝·齊克果
24.《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阿圖爾·叔本華
25.王國之心系列遊戲
26.我自己翻譯的一堆U本和寫的《偽典》,名字太長不一一節錄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