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2012

《關於眼睛》讀後感

   此新詩主題圍繞著「眼睛」,透過描寫眼睛來表達中心思想,本詩篇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人物有「我」、「你」和「她」。


  首四句是詩中中心思想,先說「你」和「我」對於眼睛的看法不同,「你」認為眼睛是靈魂的窗子,最美的是眼睛;「我」認為眼睛是靈魂的鏡子,也接受最美的是眼睛,但也認為眼睛是最可怕。


之後的三段都以「有那麼一雙眼睛」作為開首,這雙眼是「她」的,而第三段「你和她挨得那麼近」,可見二人關係親密,而後面兩句代表「她」閉上了眼睛,可見「她」拒絕了「你」,因此我認為二人未至戀人關係,但「你一直都記住那一瞬」,由此可認為「你」對「她」雙眼印象深刻,透過眼睛愛上了「她」。


 第四段,以「古井」比喻眼睛,突顯「她」雙眼的深,以「水草」借喻眼睫毛,「叢生」表示眼睫毛的多和長,具體描寫「她」雙眼,表示出「她」雙眼美麗,後三句表示「你」對雙眼的印象深刻,只看了一眼就能記住很多年,並說明這只是回憶中「她」雙眼,「她」已經不在「你」身邊。


  第五段使用形容詞來直接描述「她」雙眼,如「大」、「澄碧」等,以「藍天」說出純潔的程度。最後三句中出現了「它」,是指「她」的雙眼,寫出了「你」不面對「她」是因沒有勇氣,不敢承擔「她」的信任,這三句有嘲諷的意味。

 

  這裡以「又一章」作為兩部分的分隔,表示「你」對「她」雙眼的回憶和描寫已經完結。

 第七段開首為「靈魂的窗子」,呼應第一段中「靈魂的窗子」,因此這裡可理解作眼睛,後面三句可解為眼睛為內心的鎖孔,只要看進「鎖孔」,就能看到別人的內心。
  

  第八段都寫不同感情的眼睛,如:「渴求」、「哀求」等,這些內心所想都能從眼睛的變化看到,「夢似的飄忽不定」表示眼睛動作難以捉摸,且感情也能從眼睛的變化表達出來,如詩中提及的「衷情」和「怨恨」。   
  

  第九段繼續寫人的七情六慾都能透過眼睛表達出來,第十段則寫出即使仇恨在心中,也會通過眼睛表達出來。
  
 第十一段開始寫的是「你」的眼睛,首兩句表示出「她」已經離開「你」的身邊,而且「茫茫大海」 和「歸帆」表示「她」在海外,而「期待」和「忍受著熬煎」表示「你」等待「她」的歸來已經有很多年,「是望穿秋水的眼睛」表示「你」仍等著「她」的歸來,但至今仍未歸來。
  
  第十二段,「最寧靜的時刻」是指「你」獨自處於空間,後把「睫毛」比喻成「窗簾」,呼應第一和七段「靈魂的窗子」,而「震動」表示眼睛動作有變化,「一片落葉」呼應「一次心跳」,表示有東西打破了這寧靜,可理解為「你」理解到「她」不會歸來,之後四句,「你」內心因此感到絕望,也反映到「你」的眼睛上,「你」滴下淚水,呼應第九和十段裡眼睛的特點,「你」將內心感情從眼睛抒發出來,由此令「你」的內心從絕望回歸到寧靜。
  

  最後一段,「黃昏」是指日落,太陽的結束,表示生命要完結了,之後一句,呼應第一和七段,眼睛比喻成窗子,因此可理解成「你」閉緊了「你」雙眼。  


  總結全篇新詩,「我」只出現在首四句,而「她」只在第一部分出現,「你」則貫穿全篇新詩,可理解「你」是過去的「我」,使用陌生化,由「我」去觀察陌生的「我」,即「你」,對「她」雙眼觀察和描寫,再次了解「我」對「她」的思念和愛戀,並自我認識和自我反省。

 

註釋:

(1) 蘇登山,〈那些眼睛,讓詩人為之傾倒〉,《新京報》,詳參: http://epaper.bjnews.com.cn/page/1/2009-07-01/C13/26171246369808575.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