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余華《活著》當中的人生哲學
《活著》是由余華於二零零三年所作,(1)命名為《活著》的原因是和作者想在小說表達的思想一樣,作者曾在訪問時說及:「當你感受到活著就是活著,非常簡單,當你拿起礦泉水喝的時候,你就是感受到活著,當你說話的時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著……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2) 作者想表達的主題內涵是即使面對悽慘的命運,也要堅韌的活著,以下再詳述之。
這本小說的主角是活在四十年代的福貴,他的一生經歷了國共內戰、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些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大事,而《活著》把這些歷史大事改變了福貴的一生,他的一生可稱得上是苦難,作者亦透過此向讀者表達出他的人生哲學。
福貴一生的苦難
福貴的一生伴隨著苦難,他年輕時候本來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渾渾噩噩的生活,可惜最終花盡財產,這是他的第一個苦難,這時候,他曾經想過「拿根褲帶吊死算啦」,但最終他父親讓他錢去還債,而這些金錢不僅僅是父親讓兒子用來還償,還故意把金錢變成三擔銅錢,讓福貴去擔,由此讓他感受到家族代代賺錢的辛勞,對自己的過錯有所後悔,及後,他向龍二租地農耕,以此養活妻女,雖然他的父親也被氣死了,但這苦難讓他擺脫了紈絝子弟的生活,從此辛勤耕田齂自給自足,令他對家庭有所負責,變得有目的、有意義地「活著」。
然而,他的苦難尚未完結,在他打算重新「活著」時,接下來發生了的歷史大事件—國共內戰,而福貴也被捲入這件事件,亦開始被命運所隨波逐流,福貴為了重病的母親而出外尋求醫生,可惜事不如人,他途中被國民黨部隊所捕而被逼充軍,雖然作者並沒有詳細描寫屍體和戰爭的狀況,但只描寫受傷的士兵慢慢死去,由此目賭了戰爭的黑暗,感受著死亡的氣息,但這件苦難讓他理解到生命的無常和重要性,他為了見到家人而希望繼續活下去,而從中也看見褔貴渴望著「活
維基百科:〈內容〉,《活著》,2013年4月7日。(https://zh.wikipedia.org/w
iki/%E6%B4%BB%E7%9D%80)
(2) 余華於2004年接受卓越網採訪時所言
著」,而之後他成為了共產黨的俘虜,當他被解放的時候,母親早已過世,父母親明顯是因為福貴敗家所導致的,當時剩下妻子一人養活一對兒女,而女兒鳳霞
因高燒也不幸變成成為啞巴,雖然家人的離者使他痛苦不堪,苦難一個接一個,
但是他從中決定要活著愛著這一家人,苦難未使他折服,反而令他更為堅強。
新中國來臨,但苦難的命運繼續糾纏著他,他們一家靠著團結和意志熬過去了,直至中國實行全民大鍊鋼計劃,雖然他的兒子有慶非常機智聰明,但在獻血救校長妻子的時候,卻因抽血過量致死,對他的死也沒有太多描寫,只寫到皮膚很冷,更多的寫了他和家珍的悲痛之情,然後,文化大革命時期,女兒凰霞因護士處理生產不佳,導致她難產失血過多死亡,之後三個月,妻子家珍也因病去世,他面對著喪子和喪妻之痛,但幸好有女婿大喜陪著他,他們二人以父子相稱,而且還有務子作為他最後的希望,雖然面對親人離去的苦難,但以這些苦難,令他也體驗到了一直愛家人的「活著」。
最後,女婿在四年後因工業意外喪生,留下老人與小孩,由於福貴生產力不高,所以家裡也特別窮困,三餐不繼,而孫子苦根因過於肚餓,在食豆子途中吃太急而噎死,最終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牛陪著福貴。
人生哲學
在之前的苦難中,福貴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的苦難,不過苦難在改變他的生活、奪走親人時,也幫助了他不少,例如讓他脫離了原本的無意義和渾噩的紈絝弟子生活,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把福貴家產給贏走的龍二,在文化大革命時,因為斗地主的活動,而讓他遭槍斃了,龍二也說出了一句:「我現在是代替你去死啊!」而這件事件使福貴開始對人生豁達適然,正因為這些苦難,讓他有機會去愛和照顧親人,理解家庭的溫暖,也給予了他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也由此讓他得到對生命的包容力,讓他包容了生死和苦難,與它們一起活著。
在1989年的一次訪談中,余華說:福貴是「我見到這個世界上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了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還活著。」(3)從文中可見,福貴對於親人的逝去比平常人更為冷靜,且沒有對世界或社會抱有仇恨,他並不像魯迅書中的阿Q(4)那樣,把自己的苦難推給別人,他的行為不是一種弱者所為,他這種忍受承擔著一切的人生賦予的責任和苦難,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活著」哲學。
福貴不像是城市人或者其他民眾,為了社會不公而挺身而出,改變世界,因為
(3)李朦:〈活著才是真正的「福貴」〉,《工人日報》,2012年10月6日。
(4) 魯迅:《阿Q正傳》,台灣:讀品出版社,2011年。
現實的苦難把福貴對於生存態度有所改變,福貴理解到自己無法對生活和苦難作出任何反抗,他就以輕鬆、自在和豁達的心情,接受了命運和苦難的玩弄,這樣的「活著」就是他個人的獨特生存方式,所以他在故事結尾也能輕鬆的與老牛繼續活著,生存下去,而去叫那些死去的親人名字。
我認為這種不反抗命運的行為也是對命運的「反抗」,他清楚知道無論他多麼傷心悲痛,也只是無謂的行動,所以他以「活著」來反抗命運,只要自己不死去,繼續地活著,那麼自己就是不屈服於命運和苦難傷害的人,在故事開頭,他甚至向採風人說出自己的苦難,可見他的豁達,也見到福貴已經跨越了苦難和命運玩弄的悲傷之中,他就是以這種「活著」哲學一次又一次支撐著他自己,度過一個又一個的苦難和親人離世的傷痛。
任何人都要迎接死亡的一刻,而多數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恐懼和悲傷,而福貴認為死亡是苦難和命運的結束,當親人死亡後,他總是在忍耐,忍耐著命運所帶來的痛苦,最終令福貴變得更柔韌,雖然有不少讀者反對作者的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福貴應該勇於抵抗命運,反對社會上的不公,人生不應隨波逐流的生活下去,然而,我認為正是作者把福貴寫得「隨波逐流」,他才可以在苦難中活著,這種忍耐的哲學保護著他不被暴力和仇恨所毀,在命運的玩弄下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福貴在最後情節是把十塊錢壓在自己的枕頭下,只是讓他死後有人幫他收屍,可見他現在是真正的「活著」,因為他在精神上已經沒有任何寄託,也沒有了任何親人的陪伴,陪伴他的就只有苦難,正如作者余華之言:「福貴是屬於承受了太多苦難之後,與苦難已經不可能分離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他諸如反抗之類的想法。他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5)
作者其實在前半部已經透過福貴的母親說出他想表達的人生哲學,福貴母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有人在,雞會變成鵝,鵝會變成羊,羊會變成牛。」(6)這裡跟最後失去七位親人後的福貴思想很相似,人活著是無意識的,就算有什麼苦難,人是為活而活,對於人生的意義不必有反思。
作者其實真正想表達的人生哲理除了是要接受苦難的生存下去,還有提醒讀者,不要害怕死亡,有些人為死亡而作打算,但其實人生路上的死亡最終是不能靠人們所控制的,人們必須知道生老病死裡這些有關自己的事,都不受自己控制,人們都是只能默默等待和承受,我們與其去害怕和畏懼這些不能控制在自己的事情,甚至是以自殺或安樂死等方式去決定這些事情,更應該像是福貴那樣豁達的面對死亡,在未死亡之前就更快樂、自由自在地繼續活著,默默承受命運,與苦難和死亡一起活著。
這令我想起一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話:「時代使人對於日常生活中平
(5) 李延風:〈為了活著而超越死亡——論《活著》中福貴形象的哲理意義〉,《山東文學(下半月)》,第九期(2008年)。
(6)余華:《活著》,台灣:麥田出版社,2007年。
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做的鬥
爭……因為精神世界太忙碌於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7)我認為活著中余華所帶出的人生哲理就是讓我們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回想起自己的那些在精神世界的同情心、自我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余華在《活著》開首的一句:「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這句概括了《活著》所帶出的人生哲理,活著就是陪隨著各種因命運而造成的苦難,苦難會使人傷痛,且人們最終也會迎接死亡,人就是這樣在生死之間體驗著人生,福貴展示出了自己生活在苦難和各種蹂躪之中,在痛苦之中仍然選擇快樂地活著的原因,只是因為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活著就是人生的意義和追求,人生就是為了生存而活著,即余華所指的「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不論種族、地位、事業、年齡等,人們都是在爭扎求存,活著就是在爭取活著而活著。
(7) 劉創馥:〈黑格爾思辯哲學與分析哲學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五期(2006年)。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內容〉,《活著》,2013年4月7日。(https://zh.wikipedia.org/w
iki/%E6%B4%BB%E7%9D%80)
余華:《活著》,台灣:麥田出版社,2007年。
(3)李貞:〈《活著》中苦難的意義〉,《安徽文學》,第五期(2011年),頁25-26。
(4) 解家忠:〈從《活著》看余華的寓言式寫作〉,《島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十五期(2007年)。
(5) 李莎莎:〈活著的意義——小說《活著》對人生意義的討論〉,《考試周刊》,第六十四期(2012年)。
(6) 高杏:〈品讀《活着》之中的人生哲學〉,《活力》,第十二期(2011年)。(7) 李朦:〈活著才是真正的「福貴」〉,《工人日報》,2012年10月6日。
(8) 李延風:〈為了活著而超越死亡——論《活著》中福貴形象的哲理意義〉,《山東文學(下半月)》,第九期(2008年)。
(9) 李玉曉:〈寓言許是背后的存在——余華《活着》的内在意蘊〉,《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报》,第四期(2006年)。
(10) 趙星漢:〈《活華》中關於死之反復手法的運用〉,《西安歐亞職業學院學報》,第四期(2004年)。
(11) 鄭河平:〈中國式的生存哲學的闡釋—解讀《活著》〉,《唐都學報》,第四期(2007年)。
(12) 高江燕:〈淺析余華《活着》的主題内涵〉,《文藝生活:下旬刊》,第十一期(2011年)。
(13) 李曉箏:〈人生·命運·人性——《活着》主題談〉,《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期(2010年)。
(14) 唐康佳:〈淺談余華《活着》中蘊含的人生哲學〉,《北方文學:下》,第十一期(2011年)。
(15) 王夢圓:〈余華《活着》中褔貴的自我消解與救贖〉,《文藝生活:中旬刊》,第十期(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