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013

《爸爸爸》讀後感

   文中大多角色也沒有透露全名,很多角色也只是給予寨民、後民等稱呼,以下說一說當中主要角色的特質和其凸顯的根。


  丙崽是文中的主角,他在文中的形象一直是一個弱智和傻子,外形是奇怪猥瑣,,他有四個獨特的特徵,其一為他只懂說「爸爸」和「X媽媽」,其二為未老先衰,雖然他母親曾經說過他只有「十三歲」,但文所說他明顯老了,額上有了皺紋。其三為他總是長不大,他永遠也只是「十三歲」,還有一個是他生命力強,打不死也餓不死,亦毒不死,在文中結尾他被灌毒藥後仍然生環。


丙崽這個人物凸顯出不少中國的根,其中提及的他是永遠的十三歲,是象徵中國永恆不變的儒家「十三經」,而「爸爸」「X媽媽」代表著男女繁殖,象徵民族繁衍,而他的生命力強象徵著民族的堅韌,而最後可以綜合出他是代表著中華民族 。


  而在故事中人們對丙崽在前後部分有變化,前半部分是輕看丙崽,認為他可有可無,而且寨民喜愛欺負丙崽,而中間經過祭谷神事件後,突然天降霹靂,寨民認為天神要阻止他們殺丙崽,就把他視為神仙,稱他作:現相公、丙大爺、丙仙,並將他所說的「爸爸」、「X媽媽」視為陰陽二卦的占卜術。 


  

  第二個主要角色是丙崽娘,即丙崽的母親,她的主要特徵是口音古怪,而且八卦,並愛說是非,文中提及: 「聽到婦女談祭谷神,她積極參與其中。」和 「丙崽娘看到仁寶用木棍對母牛進行研究,丙崽娘四處向人嘀咕」,而由於她和丙崽是單親家庭,因此她希望擁有完整的家庭。


  第三個主要角色是德龍,他是文中第三個出現的有名字的角色,文中寫他最會

唱歌,外貌是沒有鬍子,眉毛也淡,眉淡如水,是一個孤貧之相,人們對他的淡眉毛看不上眼。


  他經常調戲婦女,象徵風流成性,而他的聲線尖而細,顯示他娘娘腔,他經常也嬉皮笑臉地被大家取笑 ,象徵了中國人膽小怕事,厚面皮。



第四個人物是仁寶,他本名是石仁,他與父親經常有矛盾,因為他崇拜外國,批評保守,並盲目認為外國事物必定比中國好,而且他認同外國人是自己的同志,他對性也非常有渴求。


  而雖然仁寶崇外,但內心仍存有中國劣恨性,他既嘴甜舌滑,又虛偽,而且自尊心非常重,喜愛欺善怕惡,對任何事也拖延,惰性也很重,而且他很好色,這些都是他凸顯出現的不少中國人劣根性。



  第五個角色名叫仲滿,是一個裁縫,他與兒子經常有矛盾,因為他尊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並批評並看不起崇外風氣,認為中國事物必定比外國好,而且崇拜古代聖賢人,與兒子不同,他非常討厭女性的存在。


  他所凸顯的劣恨性有很多,鄙視同鄰,沒有同情心,橫蠻無理,而且不順意就怨天怨地,將問題都訴諸神怪,且盲目沉信,必定要遵從死亡的禮法,因此他是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思想,而他的兒子就是代表著西化思想,他們的衝突就代表著中西文化的衝突。


  之後是一些以稱呼代表的角色,他們也各有特徵和凸顯的劣根性。


  第一個是後生,後生是指雞頭寨的年輕人,他們見到曾經出外的仁寶,就自卑起來,凸顯中國人對對外國所產生自卑感,卻喜愛沾光,而他們知卻裝作知道,並且盲目相信和盲目跟隨。


  第二個是普通民眾,他們是雞頭寨的村民,通常作為旁觀者,他們大多透過不同事件的反應來凸顯中國的劣根性,他們凸顯了中國人自私自利,對生命無同情心,冷血,而且說丙崽娘是非,指指點點,可見他們愛說是非,以訛傳訛,愛傳謠言,而且他們迷信,盲目相信巫師之說,去炸雞頭,並發動戰爭,而他們相信文中被認為智力有問題的丙崽,顯得比丙崽更愚昧無知。


4/19/2013

論余華《活著》當中的人生哲學

 


論余華《活著》當中的人生哲學


  《活著》是由余華於二零零三年所作,(1)命名為《活著》的原因是和作者想在小說表達的思想一樣,作者曾在訪問時說及:「當你感受到活著就是活著,非常簡單,當你拿起礦泉水喝的時候,你就是感受到活著,當你說話的時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著……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2) 作者想表達的主題內涵是即使面對悽慘的命運,也要堅韌的活著,以下再詳述之。


  這本小說的主角是活在四十年代的福貴,他的一生經歷了國共內戰、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些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大事,而《活著》把這些歷史大事改變了福貴的一生,他的一生可稱得上是苦難,作者亦透過此向讀者表達出他的人生哲學。

  

福貴一生的苦難


  福貴的一生伴隨著苦難,他年輕時候本來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渾渾噩噩的生活,可惜最終花盡財產,這是他的第一個苦難,這時候,他曾經想過「拿根褲帶吊死算啦」,但最終他父親讓他錢去還債,而這些金錢不僅僅是父親讓兒子用來還償,還故意把金錢變成三擔銅錢,讓福貴去擔,由此讓他感受到家族代代賺錢的辛勞,對自己的過錯有所後悔,及後,他向龍二租地農耕,以此養活妻女,雖然他的父親也被氣死了,但這苦難讓他擺脫了紈絝子弟的生活,從此辛勤耕田齂自給自足,令他對家庭有所負責,變得有目的、有意義地「活著」。


  然而,他的苦難尚未完結,在他打算重新「活著」時,接下來發生了的歷史大事件—國共內戰,而福貴也被捲入這件事件,亦開始被命運所隨波逐流,福貴為了重病的母親而出外尋求醫生,可惜事不如人,他途中被國民黨部隊所捕而被逼充軍,雖然作者並沒有詳細描寫屍體和戰爭的狀況,但只描寫受傷的士兵慢慢死去,由此目賭了戰爭的黑暗,感受著死亡的氣息,但這件苦難讓他理解到生命的無常和重要性,他為了見到家人而希望繼續活下去,而從中也看見褔貴渴望著「活

  1. 維基百科:〈內容〉,《活著》,2013年4月7日。(https://zh.wikipedia.org/w

iki/%E6%B4%BB%E7%9D%80)

(2) 余華於2004年接受卓越網採訪時所言

著」,而之後他成為了共產黨的俘虜,當他被解放的時候,母親早已過世,父母親明顯是因為福貴敗家所導致的,當時剩下妻子一人養活一對兒女,而女兒鳳霞

因高燒也不幸變成成為啞巴,雖然家人的離者使他痛苦不堪,苦難一個接一個,

但是他從中決定要活著愛著這一家人,苦難未使他折服,反而令他更為堅強。


  新中國來臨,但苦難的命運繼續糾纏著他,他們一家靠著團結和意志熬過去了,直至中國實行全民大鍊鋼計劃,雖然他的兒子有慶非常機智聰明,但在獻血救校長妻子的時候,卻因抽血過量致死,對他的死也沒有太多描寫,只寫到皮膚很冷,更多的寫了他和家珍的悲痛之情,然後,文化大革命時期,女兒凰霞因護士處理生產不佳,導致她難產失血過多死亡,之後三個月,妻子家珍也因病去世,他面對著喪子和喪妻之痛,但幸好有女婿大喜陪著他,他們二人以父子相稱,而且還有務子作為他最後的希望,雖然面對親人離去的苦難,但以這些苦難,令他也體驗到了一直愛家人的「活著」。


  最後,女婿在四年後因工業意外喪生,留下老人與小孩,由於福貴生產力不高,所以家裡也特別窮困,三餐不繼,而孫子苦根因過於肚餓,在食豆子途中吃太急而噎死,最終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牛陪著福貴。


人生哲學


  在之前的苦難中,福貴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的苦難,不過苦難在改變他的生活、奪走親人時,也幫助了他不少,例如讓他脫離了原本的無意義和渾噩的紈絝弟子生活,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把福貴家產給贏走的龍二,在文化大革命時,因為斗地主的活動,而讓他遭槍斃了,龍二也說出了一句:「我現在是代替你去死啊!」而這件事件使福貴開始對人生豁達適然,正因為這些苦難,讓他有機會去愛和照顧親人,理解家庭的溫暖,也給予了他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也由此讓他得到對生命的包容力,讓他包容了生死和苦難,與它們一起活著。


  在1989年的一次訪談中,余華說:福貴是「我見到這個世界上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了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還活著。」(3)從文中可見,福貴對於親人的逝去比平常人更為冷靜,且沒有對世界或社會抱有仇恨,他並不像魯迅書中的阿Q(4)那樣,把自己的苦難推給別人,他的行為不是一種弱者所為,他這種忍受承擔著一切的人生賦予的責任和苦難,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活著」哲學。


  福貴不像是城市人或者其他民眾,為了社會不公而挺身而出,改變世界,因為

(3)李朦:〈活著才是真正的「福貴」〉,《工人日報》,2012年10月6日。

(4) 魯迅:《阿Q正傳》,台灣:讀品出版社,2011年。

現實的苦難把福貴對於生存態度有所改變,福貴理解到自己無法對生活和苦難作出任何反抗,他就以輕鬆、自在和豁達的心情,接受了命運和苦難的玩弄,這樣的「活著」就是他個人的獨特生存方式,所以他在故事結尾也能輕鬆的與老牛繼續活著,生存下去,而去叫那些死去的親人名字。


  我認為這種不反抗命運的行為也是對命運的「反抗」,他清楚知道無論他多麼傷心悲痛,也只是無謂的行動,所以他以「活著」來反抗命運,只要自己不死去,繼續地活著,那麼自己就是不屈服於命運和苦難傷害的人,在故事開頭,他甚至向採風人說出自己的苦難,可見他的豁達,也見到福貴已經跨越了苦難和命運玩弄的悲傷之中,他就是以這種「活著」哲學一次又一次支撐著他自己,度過一個又一個的苦難和親人離世的傷痛。


  任何人都要迎接死亡的一刻,而多數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恐懼和悲傷,而福貴認為死亡是苦難和命運的結束,當親人死亡後,他總是在忍耐,忍耐著命運所帶來的痛苦,最終令福貴變得更柔韌,雖然有不少讀者反對作者的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福貴應該勇於抵抗命運,反對社會上的不公,人生不應隨波逐流的生活下去,然而,我認為正是作者把福貴寫得「隨波逐流」,他才可以在苦難中活著,這種忍耐的哲學保護著他不被暴力和仇恨所毀,在命運的玩弄下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福貴在最後情節是把十塊錢壓在自己的枕頭下,只是讓他死後有人幫他收屍,可見他現在是真正的「活著」,因為他在精神上已經沒有任何寄託,也沒有了任何親人的陪伴,陪伴他的就只有苦難,正如作者余華之言:「福貴是屬於承受了太多苦難之後,與苦難已經不可能分離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他諸如反抗之類的想法。他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5)


  作者其實在前半部已經透過福貴的母親說出他想表達的人生哲學,福貴母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有人在,雞會變成鵝,鵝會變成羊,羊會變成牛。」(6)這裡跟最後失去七位親人後的福貴思想很相似,人活著是無意識的,就算有什麼苦難,人是為活而活,對於人生的意義不必有反思。


  作者其實真正想表達的人生哲理除了是要接受苦難的生存下去,還有提醒讀者,不要害怕死亡,有些人為死亡而作打算,但其實人生路上的死亡最終是不能靠人們所控制的,人們必須知道生老病死裡這些有關自己的事,都不受自己控制,人們都是只能默默等待和承受,我們與其去害怕和畏懼這些不能控制在自己的事情,甚至是以自殺或安樂死等方式去決定這些事情,更應該像是福貴那樣豁達的面對死亡,在未死亡之前就更快樂、自由自在地繼續活著,默默承受命運,與苦難和死亡一起活著。


這令我想起一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話:「時代使人對於日常生活中平

(5) 李延風:〈為了活著而超越死亡——論《活著》中福貴形象的哲理意義〉,《山東文學(下半月)》,第九期(2008年)。

(6)余華:《活著》,台灣:麥田出版社,2007年。

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做的鬥

爭……因為精神世界太忙碌於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7)我認為活著中余華所帶出的人生哲理就是讓我們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回想起自己的那些在精神世界的同情心、自我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余華在《活著》開首的一句:「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這句概括了《活著》所帶出的人生哲理,活著就是陪隨著各種因命運而造成的苦難,苦難會使人傷痛,且人們最終也會迎接死亡,人就是這樣在生死之間體驗著人生,福貴展示出了自己生活在苦難和各種蹂躪之中,在痛苦之中仍然選擇快樂地活著的原因,只是因為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活著就是人生的意義和追求,人生就是為了生存而活著,即余華所指的「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不論種族、地位、事業、年齡等,人們都是在爭扎求存,活著就是在爭取活著而活著。
























 

(7) 劉創馥:〈黑格爾思辯哲學與分析哲學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五期(2006年)。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內容〉,《活著》,2013年4月7日。(https://zh.wikipedia.org/w

iki/%E6%B4%BB%E7%9D%80)

  1. 余華:《活著》,台灣:麥田出版社,2007年。

(3)李貞:〈《活著》中苦難的意義〉,《安徽文學》,第五期(2011年),頁25-26。

(4) 解家忠:〈從《活著》看余華的寓言式寫作〉,《島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十五期(2007年)。

(5) 李莎莎:〈活著的意義——小說《活著》對人生意義的討論〉,《考試周刊》,第六十四期(2012年)。

(6) 高杏:〈品讀《活着》之中的人生哲學〉,《活力》,第十二期(2011年)。(7) 李朦:〈活著才是真正的「福貴」〉,《工人日報》,2012年10月6日。

(8) 李延風:〈為了活著而超越死亡——論《活著》中福貴形象的哲理意義〉,《山東文學(下半月)》,第九期(2008年)。

(9) 李玉曉:〈寓言許是背后的存在——余華《活着》的内在意蘊〉,《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报》,第四期(2006年)。

(10) 趙星漢:〈《活華》中關於死之反復手法的運用〉,《西安歐亞職業學院學報》,第四期(2004年)。

(11) 鄭河平:〈中國式的生存哲學的闡釋—解讀《活著》〉,《唐都學報》,第四期(2007年)。

(12) 高江燕:〈淺析余華《活着》的主題内涵〉,《文藝生活:下旬刊》,第十一期(2011年)。

(13) 李曉箏:〈人生·命運·人性——《活着》主題談〉,《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期(2010年)。

(14) 唐康佳:〈淺談余華《活着》中蘊含的人生哲學〉,《北方文學:下》,第十一期(2011年)。

(15) 王夢圓:〈余華《活着》中褔貴的自我消解與救贖〉,《文藝生活:中旬刊》,第十期(2011年)。


 


4/02/2013

《亞細亞的孤兒》讀後感

                        《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pic/item/14ce36d3d539b60070222b20e950352ac75cb7bc.jpg



題目:

15. 《亞細亞的孤兒》一書,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啊!胡太明終於發瘋了!果真是個有心人,又怎麼能不發瘋呢?」,試結合小說原文分析胡太明發瘋的原因,作者運用哪些情節說明胡太明是個「有心人」。



學生姓名:周嘉雄

學生編號:8041452

課程編號:LCC-006-77(CRN: 2537)

教授老師:邱老師

圖片來源:

百度百科:〈詞條圖冊〉,《亞細亞的孤兒》。(http://baike.baidu.com/picview/765083/5133283/0/14ce36d3d539b60070222b20e950352ac75cb7bc.html#albumindex=0&picindex=1)


目錄:


封面                                                             頁1

目錄                                                             頁2


標題與引論:何謂《亞細亞孤兒》                                   頁3


發瘋的原因【遠因】                                               頁4

                                   

發瘋的原因【近因及導火線】                                       頁5

 

何謂「有心人」與運用哪些情節說明「有心人」                       頁6                           



資料來源                                                        頁13






















論《亞細亞的孤兒》中胡志明發瘋原因與「有心人」


  • 何謂《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是由台灣作家吳濁流於一九四三年起稿,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亦是台灣日佔時期,而書中的主角正是活於這時代的人—胡太明。書中透過記敘他悲慘的一生,把當時台灣日佔時期當地的人民處境,突出時代背景,這是台灣文學的一大特色。(1)


  《亞細亞的孤兒》本來是日文長篇小說,原名為《胡志名》,後來因各種問題,改名《被歪曲了的島》,後來中文翻譯成《孤帆》,最終定名為《亞細亞的孤兒》(2),書名中的「亞細亞」是日文片假名音譯出來,本來日文意思為「亞洲」,所以本書名的意思為「亞洲的孤兒」。


  為甚麼本書的名稱是《亞細亞的孤兒》呢?其實本書的主角就是孤兒,而他悲慘的一生亦突顯出當時台灣人的自己身份認同的矛盾,既受日本殖民欺壓,亦受到中國內地的歧視,結果就成為了沒有「祖國」的孤兒,而當中的主人公—胡太明因孤兒帶來的命運,在書中尾段也發瘋了,以下將會根據書本內容作詳述。














 

  1. 博客來書籍館:〈內容簡介〉,《亞細亞的孤兒》,2004年11月14日。(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03101)

  2. 維基百科:《亞細亞的孤兒》,2012年9月16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E%E7%B4%B0%E4%BA%9E%E7%9A%84%E5%AD%A4%E5%85%92)

  1. 胡太明發瘋的原因


  在尾段「瘋狂」中,最後寫出「從此以后,太明成為一個完全的狂人。」而村中的人都說:「他瘋狂了。」他在尾段作出了多樣瘋狂的行為,如:幻覺、亂叫等等,所以人們和讀者認定了胡太明因身份認同的矛盾而瘋了。


  我認為導致胡太明瘋狂的原因可分為三個,遠因、近因及導火線,這三個是導致胡太明發瘋的原因,三個原因也有其連貫性。


  1. 遠因—台灣戀愛,日本留學與出走大陸


  首先,我認為一切矛盾的開首為胡太明在鄉間公學愛上了同事—日本人久子。


  胡太明畢業後,成為了教師,這是他夢想的工作,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台日教師在學校中的不和諧,日籍教師擁有民族優越性,台籍教師對日也有仇恨,最終久子也因身份民族的不同,拒絕了胡太明,並返回日本,胡太明亦因此到日本留學,提高他的身份。


  胡太明在這事中首次發現自己身份的矛盾,自己並不是日本人,比日本人的民族更低一級,而這民族矛盾卻導致戀愛失敗,於是他嘗試爭取提高自己的身份。


  然後,胡太明到了日本留學,也受到日本人的嘲諷和貶低,他也顯而接受了在日本人眼中的身份不能同等,然而,當他回到台灣後,由於日殖台灣中,台灣是次等公民,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反被台灣鄉人所鄙視。


  這事件中,胡太明打算提高自己身份至與日本人同等,卻導致比之前更低級,現在日本和台灣人也認為他是更低一級的身份,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台灣人,也打擊了他的人生於是他決定出走大陸。


  最後,胡太明出走中國大陸,他在南京不能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也不能承認自己曾去日本留學,他即使與大陸女子—淑春結婚,但因文化差異令婚姻失敗,再加上他之後表明了台灣人身份,被人認為是間諜漢奸而遭受追捕,最終入獄。


  結果透過這事,胡太明發現中國也不能接受台灣人,不承認台灣人是中國人的同一身份,結果在中國和日本都認為是次等的胡太明,開始清楚了「孤兒」的命運,最終返回台灣。



  1. 近因—逃回台灣與目賭戰爭殘酷


  以上遠因使胡太明終於明白太明同事說的一句:「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別人都不會信任我們,命中註定我們是畸形兒,我們自身並沒有什麼罪惡,卻要遭受這種待遇是很不公平的!」台灣在亞洲上是一個「孤兒」,得不到他國承認,並認為是次等人民,於是他返回台灣,同時,故事也進入另一時期,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他在大陸被捕後,因朋友協助重獲自由,並逃回台灣,卻因中日戰爭爆發,他曾經去過大陸而被視為來自中國的間諜,結果他即使逃回台灣也被特務跟蹤,受著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兩方面長期煎熬。


  他無論留在台灣或大陸或日本也受到歧視和欺壓,在亞洲上無一個地區能接納胡太明的身份,無論如何爭扎,也無能為力,這亦令他的身份矛盾問題達至頂點。


  第二,接近尾段的一節「人生悲劇」,他被派上大陸廣東當兵,成為審問的翻譯,於是他看著一個個有著同樣血緣的中國「抗日人士」被處決,看著一顆顆人頭落地,鮮血四濺(3) ,結果他病倒了,被送回台灣。


  這事突出了戰爭的殘酷,胡太明在最前線直接看著戰爭,面對的事讓他接近崩潰,而且,這在他眼中是同樣身份的中國人,卻被日本人所殺,而自己是參與其中,這事徹底讓他在自己的身份認同上迷失了,結果自己只能在兩個政治體系上任人擺弄,這種無奈使他陷入絕望。


  1. 導火線—慈母與弟弟的死亡


  這些身份認同上矛盾的問題雖然使他迷失了,但未達至於崩潰發瘋的狀態,我認為還要最後這兩件事才能導致胡太明發瘋,混入混亂狀態,雖然表面上只是親人死亡,但其實他們的死亡也與當時時代也有關係。


  母親在他回歸台灣之時,因家中金錢不足,工作過於辛勞而逝世,加上胡太明弟弟強制招入志願兵,過於辛勞而亡,他既對自己的坎坷的一生不滿,也因家人之死而產生悲憤,最終導致發瘋發狂。


  總的而言,這些事情均有直接或間接造成他發瘋的原因,但其實造成這些事件的都是時代背景的問題,所以說是時代把胡太明弄至發瘋也是可以的。

(3) 林柏燕:〈作品導讀〉,《亞細亞的孤兒》,(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wu_zhuo_liu/wo_art/c1_wu_04.htm)

  1. 何謂「有心人」


  「有心人」這詞是出於書中自序中:「啊!胡太明終於發瘋了!果真是個有心人,又怎麼能不發瘋呢?」


  而其實這詞第一次是出自於吳濁流在再刊中的「決定版」寫了一段話:「值此時刻,對於出版寫出過去日本殖民地台灣的現實情況的拙著《亞細亞的孤兒》,存在能重新思考殖民地體制本質的有心的日本人的這件事感到欽佩。」(4)


  我認為「有心人」的意思是即使被統治與戰爭的時代,仍堅持自己的良知與民族意識的這一類人才是「有心人」。


3.運用哪些情節說明「有心人」


  文中有很多情節和細節也在說明胡太明是一個「有心人」,而本文將提出一個最重要作者運用的說明情節—就是在最後一段「瘋狂」中,發瘋的胡太明在大廳中寫下的詩句。


  在最後一段,發瘋的他在牆上寫下:「志為天下士,豈甘作賤民?擊暴椎何在?英雄入夢頻。漢魂終不滅,斷然捨此身!狸兮狸兮!意如何?奴隸生涯抱恨多,橫暴蠻威奈若何?同心來復舊山河,六百萬民齊蹶起,誓將熱血為義死!這裡主要是說台灣人受日本所欺壓,生活非常困苦,卻得不到國際(中國或日本)的支持,甚至被嫌棄。


這裡可以看出胡太明在強權之下,對國家和民族熱愛意識仍然存在,而且仍保存著關心台灣人民生活,可以說明他是個「有心人」,可惜沒有能回應他的國家和民族,所以最終才會發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4)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東京:新人物往來社,一九七三年,三O三頁。

【全文:2485字】(不計算封面,目錄及資料來源)

                                                      

(1) 林柏燕:〈作品導讀〉,《亞細亞的孤兒》,(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wu_zhuo_liu/wo_art/c1_wu_04.htm)

(2)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灣:草根出版社,1995年12月1日。

(3) 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東京:新人物往來社,一九七三年,三O三頁。

(4) 博客來書籍館:〈內容簡介〉,《亞細亞的孤兒》,2004年11月14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03101)

(5)維基百科:《亞細亞的孤兒》,2012年9月16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E%E7%B4%B0%E4%BA%9E%E7%9A%84%E5%AD%A4%E5%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