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13

《亞細亞的孤兒》讀後感

                        《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pic/item/14ce36d3d539b60070222b20e950352ac75cb7bc.jpg



題目:

15. 《亞細亞的孤兒》一書,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啊!胡太明終於發瘋了!果真是個有心人,又怎麼能不發瘋呢?」,試結合小說原文分析胡太明發瘋的原因,作者運用哪些情節說明胡太明是個「有心人」。



學生姓名:周嘉雄

學生編號:8041452

課程編號:LCC-006-77(CRN: 2537)

教授老師:邱老師

圖片來源:

百度百科:〈詞條圖冊〉,《亞細亞的孤兒》。(http://baike.baidu.com/picview/765083/5133283/0/14ce36d3d539b60070222b20e950352ac75cb7bc.html#albumindex=0&picindex=1)


目錄:


封面                                                             頁1

目錄                                                             頁2


標題與引論:何謂《亞細亞孤兒》                                   頁3


發瘋的原因【遠因】                                               頁4

                                   

發瘋的原因【近因及導火線】                                       頁5

 

何謂「有心人」與運用哪些情節說明「有心人」                       頁6                           



資料來源                                                        頁13






















論《亞細亞的孤兒》中胡志明發瘋原因與「有心人」


  • 何謂《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是由台灣作家吳濁流於一九四三年起稿,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亦是台灣日佔時期,而書中的主角正是活於這時代的人—胡太明。書中透過記敘他悲慘的一生,把當時台灣日佔時期當地的人民處境,突出時代背景,這是台灣文學的一大特色。(1)


  《亞細亞的孤兒》本來是日文長篇小說,原名為《胡志名》,後來因各種問題,改名《被歪曲了的島》,後來中文翻譯成《孤帆》,最終定名為《亞細亞的孤兒》(2),書名中的「亞細亞」是日文片假名音譯出來,本來日文意思為「亞洲」,所以本書名的意思為「亞洲的孤兒」。


  為甚麼本書的名稱是《亞細亞的孤兒》呢?其實本書的主角就是孤兒,而他悲慘的一生亦突顯出當時台灣人的自己身份認同的矛盾,既受日本殖民欺壓,亦受到中國內地的歧視,結果就成為了沒有「祖國」的孤兒,而當中的主人公—胡太明因孤兒帶來的命運,在書中尾段也發瘋了,以下將會根據書本內容作詳述。














 

  1. 博客來書籍館:〈內容簡介〉,《亞細亞的孤兒》,2004年11月14日。(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03101)

  2. 維基百科:《亞細亞的孤兒》,2012年9月16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E%E7%B4%B0%E4%BA%9E%E7%9A%84%E5%AD%A4%E5%85%92)

  1. 胡太明發瘋的原因


  在尾段「瘋狂」中,最後寫出「從此以后,太明成為一個完全的狂人。」而村中的人都說:「他瘋狂了。」他在尾段作出了多樣瘋狂的行為,如:幻覺、亂叫等等,所以人們和讀者認定了胡太明因身份認同的矛盾而瘋了。


  我認為導致胡太明瘋狂的原因可分為三個,遠因、近因及導火線,這三個是導致胡太明發瘋的原因,三個原因也有其連貫性。


  1. 遠因—台灣戀愛,日本留學與出走大陸


  首先,我認為一切矛盾的開首為胡太明在鄉間公學愛上了同事—日本人久子。


  胡太明畢業後,成為了教師,這是他夢想的工作,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台日教師在學校中的不和諧,日籍教師擁有民族優越性,台籍教師對日也有仇恨,最終久子也因身份民族的不同,拒絕了胡太明,並返回日本,胡太明亦因此到日本留學,提高他的身份。


  胡太明在這事中首次發現自己身份的矛盾,自己並不是日本人,比日本人的民族更低一級,而這民族矛盾卻導致戀愛失敗,於是他嘗試爭取提高自己的身份。


  然後,胡太明到了日本留學,也受到日本人的嘲諷和貶低,他也顯而接受了在日本人眼中的身份不能同等,然而,當他回到台灣後,由於日殖台灣中,台灣是次等公民,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反被台灣鄉人所鄙視。


  這事件中,胡太明打算提高自己身份至與日本人同等,卻導致比之前更低級,現在日本和台灣人也認為他是更低一級的身份,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台灣人,也打擊了他的人生於是他決定出走大陸。


  最後,胡太明出走中國大陸,他在南京不能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也不能承認自己曾去日本留學,他即使與大陸女子—淑春結婚,但因文化差異令婚姻失敗,再加上他之後表明了台灣人身份,被人認為是間諜漢奸而遭受追捕,最終入獄。


  結果透過這事,胡太明發現中國也不能接受台灣人,不承認台灣人是中國人的同一身份,結果在中國和日本都認為是次等的胡太明,開始清楚了「孤兒」的命運,最終返回台灣。



  1. 近因—逃回台灣與目賭戰爭殘酷


  以上遠因使胡太明終於明白太明同事說的一句:「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別人都不會信任我們,命中註定我們是畸形兒,我們自身並沒有什麼罪惡,卻要遭受這種待遇是很不公平的!」台灣在亞洲上是一個「孤兒」,得不到他國承認,並認為是次等人民,於是他返回台灣,同時,故事也進入另一時期,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他在大陸被捕後,因朋友協助重獲自由,並逃回台灣,卻因中日戰爭爆發,他曾經去過大陸而被視為來自中國的間諜,結果他即使逃回台灣也被特務跟蹤,受著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兩方面長期煎熬。


  他無論留在台灣或大陸或日本也受到歧視和欺壓,在亞洲上無一個地區能接納胡太明的身份,無論如何爭扎,也無能為力,這亦令他的身份矛盾問題達至頂點。


  第二,接近尾段的一節「人生悲劇」,他被派上大陸廣東當兵,成為審問的翻譯,於是他看著一個個有著同樣血緣的中國「抗日人士」被處決,看著一顆顆人頭落地,鮮血四濺(3) ,結果他病倒了,被送回台灣。


  這事突出了戰爭的殘酷,胡太明在最前線直接看著戰爭,面對的事讓他接近崩潰,而且,這在他眼中是同樣身份的中國人,卻被日本人所殺,而自己是參與其中,這事徹底讓他在自己的身份認同上迷失了,結果自己只能在兩個政治體系上任人擺弄,這種無奈使他陷入絕望。


  1. 導火線—慈母與弟弟的死亡


  這些身份認同上矛盾的問題雖然使他迷失了,但未達至於崩潰發瘋的狀態,我認為還要最後這兩件事才能導致胡太明發瘋,混入混亂狀態,雖然表面上只是親人死亡,但其實他們的死亡也與當時時代也有關係。


  母親在他回歸台灣之時,因家中金錢不足,工作過於辛勞而逝世,加上胡太明弟弟強制招入志願兵,過於辛勞而亡,他既對自己的坎坷的一生不滿,也因家人之死而產生悲憤,最終導致發瘋發狂。


  總的而言,這些事情均有直接或間接造成他發瘋的原因,但其實造成這些事件的都是時代背景的問題,所以說是時代把胡太明弄至發瘋也是可以的。

(3) 林柏燕:〈作品導讀〉,《亞細亞的孤兒》,(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wu_zhuo_liu/wo_art/c1_wu_04.htm)

  1. 何謂「有心人」


  「有心人」這詞是出於書中自序中:「啊!胡太明終於發瘋了!果真是個有心人,又怎麼能不發瘋呢?」


  而其實這詞第一次是出自於吳濁流在再刊中的「決定版」寫了一段話:「值此時刻,對於出版寫出過去日本殖民地台灣的現實情況的拙著《亞細亞的孤兒》,存在能重新思考殖民地體制本質的有心的日本人的這件事感到欽佩。」(4)


  我認為「有心人」的意思是即使被統治與戰爭的時代,仍堅持自己的良知與民族意識的這一類人才是「有心人」。


3.運用哪些情節說明「有心人」


  文中有很多情節和細節也在說明胡太明是一個「有心人」,而本文將提出一個最重要作者運用的說明情節—就是在最後一段「瘋狂」中,發瘋的胡太明在大廳中寫下的詩句。


  在最後一段,發瘋的他在牆上寫下:「志為天下士,豈甘作賤民?擊暴椎何在?英雄入夢頻。漢魂終不滅,斷然捨此身!狸兮狸兮!意如何?奴隸生涯抱恨多,橫暴蠻威奈若何?同心來復舊山河,六百萬民齊蹶起,誓將熱血為義死!這裡主要是說台灣人受日本所欺壓,生活非常困苦,卻得不到國際(中國或日本)的支持,甚至被嫌棄。


這裡可以看出胡太明在強權之下,對國家和民族熱愛意識仍然存在,而且仍保存著關心台灣人民生活,可以說明他是個「有心人」,可惜沒有能回應他的國家和民族,所以最終才會發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4)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東京:新人物往來社,一九七三年,三O三頁。

【全文:2485字】(不計算封面,目錄及資料來源)

                                                      

(1) 林柏燕:〈作品導讀〉,《亞細亞的孤兒》,(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wu_zhuo_liu/wo_art/c1_wu_04.htm)

(2)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灣:草根出版社,1995年12月1日。

(3) 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東京:新人物往來社,一九七三年,三O三頁。

(4) 博客來書籍館:〈內容簡介〉,《亞細亞的孤兒》,2004年11月14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03101)

(5)維基百科:《亞細亞的孤兒》,2012年9月16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E%E7%B4%B0%E4%BA%9E%E7%9A%84%E5%AD%A4%E5%85%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