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病痛請盡早找醫生。
-
女,
初期出現37~38度低燒,持續三天,有盜汗情況,無咳嗽,無痰,口渴,
西醫檢查後表示無異常,
及後自行服用藿香正氣散、六味地黃丸及清補涼,
出現肢體發麻、神志不清、頭暈等症狀。
-
初期診斷:
未有提供舌象、脈象等資料,無法準確判斷其真正病証。
首先無咳嗽、無痰,排除西醫的上感及中醫的感冒及咳嗽。
-
西醫診斷:
由於持續低熱3天,因此判斷為稽留熱,
常見於大肺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個人初步判斷為某種細菌感染所致的炎症,有腦膜炎的可能性。
-
中醫診斷:
持續發熱表明患者虛火,
假若是火邪所致的發熱,會為短暫的高熱,
後因患者出現的症狀,
個人判斷患者為虛而有寒,繼而腎陽虛衰。
1.藿香正氣散: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30g),
半夏曲、白朮、陳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兩(60g),
藿香去土三兩(90g),
甘草炙二兩半(75g)。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証
2.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八錢(24g),
山茱萸、干山藥四錢(12g),
澤瀉、牡丹皮、茯苓去皮三錢(9g)。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証
3.清補涼
組成:綠豆、紅豆、淮山、蓮子、茨實、薏米、百合、紅棗和南北杏,
並非方劑,劑量可調節。
功用:健脾益氣,清熱潤肺
主治: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患者為陽虛而帶寒,後同時服用三種藥劑,內含多於十種藥材,
最終導致功效混亂。
(正確而言,需要控制在十種藥材內解決病症。)
雖然患者起病原因可能是外感風寒,
但無痰、無咳嗽,證明病証已有所改變,
無痰、口渴更顯示其沒有濕滯,
因此藿香正氣散在這情況下並沒有太大效用。
患者陽虛,因此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肝腎會使陰盛,間接加重陽虛。
患者為陽虛所導的火旺,火為扶不正導致的虛火,主病因為陽氣不足,
因此清補涼的清熱為錯誤,
由於虛火被清,導致陽虛更甚,加重病症。
-
病症診斷:
患者體質陽虛,
陽虛本為寒証反見熱,
通常適逢外寒,寒入裡,格陽於外,虛火上浮,出現陽虛火旺的情況,
(腎為坎卦,外有四陰,內有一陽,
由於寒入裡,格陽於外,因此腎陽曝露在外。)
及後清補涼把曝露在外的腎陽清掉,
由於患者本來陽虛,再加上腎陽被清,
導致腎陽虛衰,清陽不升,陽氣不能濡養頭部、肌表、四肢,
出現肢體發麻及頭暈加劇。
而藿香正氣散的解表化濕,是通過燥同動氣,而過程中會傷津傷氣,
患者本來因體質及外寒所致的寒入裡而陽氣不足,六味地黃丸及清補涼加劇陽虛,
陽氣已所剩無幾,
而藿香正氣散再動陽氣的話,一動氣就易亂神智,輕則暈,重則神昏,
因此患者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
由於患者繼續用藥可能出現氣血津液的問題,或出現亡陽証,
因此建議其停止用藥。
-
治療方法:
以溫熱藥補陽氣,以扶正藥引火歸原,
長期避免食生冷。
-
治療方法:
以溫熱藥補陽氣,以扶正藥引火歸原,
長期避免食生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