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2013

《湘夫人》

 湘靈(湘君)  湘水 (湘夫人)  女英(大學同學)


  1. 場景:附中 日/外 

    角色:湘靈, 湘水 


[湘水從遠處跑向鏡頭, 湘靈緊隨其後, 湘靈捉住湘水的手]先特写脚步奔跑,再全景,最后拉的时候切为中景两人。

湘靈: 等等,為甚麼要分手?(緊張)侧45度近景

湘水: 再糾纏下去,對雙方也沒好處。反打,近景带湘灵肩膀

湘靈: 至少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激動)反应镜头,面部特写

湘水: 我明天就要跟父母移民了,我們再也不相見了,與其因想念之苦互相煎熬,倒不如就此完結。中景,湘水

湘靈: 一年後我就十八歲了,就是成人了。

[湘水回頭望湘靈]侧45度特写,湘灵面部

湘水: 那又怎樣?反打,中景带湘灵肩膀

[湘靈從褲袋裡拿出手繩,放進湘水手]手部特写,拿出来之后中景侧拍

湘靈: 到時候,就沒有人能妨礙我們了。一年後,我們就就拿著這手繩,在那洞庭湖上的亭子相見。湘灵面部特写切中景(注意不要拍亭子)

【沉默2秒】

湘水: 那你明年絕對要對來哦。反打带湘灵肩膀,中景


  1. 場景:明湖亭 日/外

      角色:湘靈, 湘水

[湘水先走上亭子,四處張望,緊張慌張表情,拿出手繩,拋進湖裡]中景拉全景再拉远景,四处张望为近景,手绳为特写,全景(拍湘水背影)拋進湖裡

[湘水表情哀傷並緩步離開]特写表情,切中景转身,切全景离开

[湘靈快步走上亭子,緊張表情,漸漸失落,望向湖水]脚部特写快步奔走,切全景进亭子,近景表情,以人物为焦点弧形侧移45度,一边移动一边拉为中景


  1. 場景:明湖亭 日/外

      角色:湘水

湘水: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迎來這一天了,我再也堅持不到下去了,請你允許我這最後的任性。近景,人物正面

[湘水低頭]中景,人物侧面

湘水:謝謝,騙子,再見了,還有,對不起。特写,侧拍人物表情


  1. 場景: 課室 日/内

       角色: 湘靈, 女英

[女英坐在課室右上角位置,湘靈在課室左下角位置看書]大全景

[女英向門口走去,經過湘靈,湘靈望到女英,湘靈視線跟隨著女英,湘靈表情呆滯]中景拍女英起身(不拍头),中景女英(不拍头)经过湘灵,近景湘灵表情,反打中景女英(带头,女英要回一下头),反打湘灵特写表情。

湘靈: 不好意思。[湘靈站起來叫停女英, 女英停下腳步,望湘靈]中景湘灵起身,反打女英,带湘灵肩膀

湘靈: 你認識我嗎?你好像我以前的朋友……小全,画面内两人各位于画面一侧

[女英迷惑表情搖頭, 然後微笑離開課室]中景带湘灵肩膀,女英转身后切湘灵反应镜头(小全)



  1. 場景: 課室 日/内

       角色: 湘靈, 女英, 老師

老師:好,大家先休息一下,五分鐘後回來。小全,老师与讲台全部出现在画面正中。

[老師離開,湘靈到老師桌翻找,激動地翻找]特写手部,切面部特写(焦急)

[女英坐在原位望湘靈]近景抬头,迅速切女英座位中景带湘灵肩膀

[恍然大悟的表情][ 從桌子拿出點名表]面部表情特写,特写点名表

[手指從最上指到最下]中景湘灵,查看点名表

湘靈: 不是嗎?[茫然]侧拍近景,湘灵反应


  1. 場景: 課室 日/内

       角色: 湘靈, 女英, 女英的朋友

[女英和朋友說話,朋友走向門口]镜头中景跟随朋友走向门口带到女英和说话的朋友

[湘靈離開位置,拍一拍朋友肩]直接中景一只手拍肩膀

湘靈: 不好意思,剛才和你說話的叫甚麼名字?中近景朋友回头,反打中景湘灵

女英的朋友: 她叫女英啦~侧45度中景,带到远处的女英

湘靈: 真的是叫女英嗎?湘灵特写

女英的朋友: 就是啦,不信就別問我啦!中景朋友,带湘灵肩膀

湘靈: 我想問一下……中景带朋友肩膀

[說話被打斷]

女英的朋友: 你對她有興趣就去啊~中景

[以望著一個神經病的眼神望湘靈,離開課室]中景切全景


  1. 場景: 課室 日/内

       角色: 湘靈, 女英

女英: 你幹嘛最近不理我了?中景,湘灵在前景,女英在后景

湘靈: 沒有,我只是和往常一樣。中景,湘灵在前景,女英在后景

女英: 你不是想認識我嗎?中景,湘灵在前景,女英在后景

湘靈: 不,只是你與我的朋友很相似……【沒有望女英】中景,湘灵在前景,女英在后景,湘灵走开

女英:真的有那麼像嗎??(失望)小全,女英在后景大声说

湘靈: 嗯。【眼神轉移】小全,湘灵离开


  1. 場景: 明湖 日/外

       角色: 湘靈

湘靈:到底你往哪去了?你知道我多傷心嗎?那就不要相見了!激動】面部特写

[湘靈向湖拋下手繩,轉向失落]手部特写野蛮的扯下手绳,切小全拋下手繩

湘靈:結果我還是找不到你,物是人非,我的思念仍然無法忘懷。近景


湘靈: 記起我們那充滿希望的日子,現在只剩下悲傷在擴張,我們始終還是緣慳一面。【嘆氣】近景切中景湘灵坐下,切小全。


  1. 场景:车内(公车或计程车随便)日/内

      角色:湘灵

湘灵望向车窗外,神情忧郁,若有所思。侧拍,近景,人头在镜头一侧另一半留白拍窗外。

湘灵OS(画外音):娓娓道来地读《湘夫人》

黑幕出字幕(湘夫人可以不必等她读完)




4/23/2013

《爸爸爸》讀後感

   文中大多角色也沒有透露全名,很多角色也只是給予寨民、後民等稱呼,以下說一說當中主要角色的特質和其凸顯的根。


  丙崽是文中的主角,他在文中的形象一直是一個弱智和傻子,外形是奇怪猥瑣,,他有四個獨特的特徵,其一為他只懂說「爸爸」和「X媽媽」,其二為未老先衰,雖然他母親曾經說過他只有「十三歲」,但文所說他明顯老了,額上有了皺紋。其三為他總是長不大,他永遠也只是「十三歲」,還有一個是他生命力強,打不死也餓不死,亦毒不死,在文中結尾他被灌毒藥後仍然生環。


丙崽這個人物凸顯出不少中國的根,其中提及的他是永遠的十三歲,是象徵中國永恆不變的儒家「十三經」,而「爸爸」「X媽媽」代表著男女繁殖,象徵民族繁衍,而他的生命力強象徵著民族的堅韌,而最後可以綜合出他是代表著中華民族 。


  而在故事中人們對丙崽在前後部分有變化,前半部分是輕看丙崽,認為他可有可無,而且寨民喜愛欺負丙崽,而中間經過祭谷神事件後,突然天降霹靂,寨民認為天神要阻止他們殺丙崽,就把他視為神仙,稱他作:現相公、丙大爺、丙仙,並將他所說的「爸爸」、「X媽媽」視為陰陽二卦的占卜術。 


  

  第二個主要角色是丙崽娘,即丙崽的母親,她的主要特徵是口音古怪,而且八卦,並愛說是非,文中提及: 「聽到婦女談祭谷神,她積極參與其中。」和 「丙崽娘看到仁寶用木棍對母牛進行研究,丙崽娘四處向人嘀咕」,而由於她和丙崽是單親家庭,因此她希望擁有完整的家庭。


  第三個主要角色是德龍,他是文中第三個出現的有名字的角色,文中寫他最會

唱歌,外貌是沒有鬍子,眉毛也淡,眉淡如水,是一個孤貧之相,人們對他的淡眉毛看不上眼。


  他經常調戲婦女,象徵風流成性,而他的聲線尖而細,顯示他娘娘腔,他經常也嬉皮笑臉地被大家取笑 ,象徵了中國人膽小怕事,厚面皮。



第四個人物是仁寶,他本名是石仁,他與父親經常有矛盾,因為他崇拜外國,批評保守,並盲目認為外國事物必定比中國好,而且他認同外國人是自己的同志,他對性也非常有渴求。


  而雖然仁寶崇外,但內心仍存有中國劣恨性,他既嘴甜舌滑,又虛偽,而且自尊心非常重,喜愛欺善怕惡,對任何事也拖延,惰性也很重,而且他很好色,這些都是他凸顯出現的不少中國人劣根性。



  第五個角色名叫仲滿,是一個裁縫,他與兒子經常有矛盾,因為他尊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並批評並看不起崇外風氣,認為中國事物必定比外國好,而且崇拜古代聖賢人,與兒子不同,他非常討厭女性的存在。


  他所凸顯的劣恨性有很多,鄙視同鄰,沒有同情心,橫蠻無理,而且不順意就怨天怨地,將問題都訴諸神怪,且盲目沉信,必定要遵從死亡的禮法,因此他是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思想,而他的兒子就是代表著西化思想,他們的衝突就代表著中西文化的衝突。


  之後是一些以稱呼代表的角色,他們也各有特徵和凸顯的劣根性。


  第一個是後生,後生是指雞頭寨的年輕人,他們見到曾經出外的仁寶,就自卑起來,凸顯中國人對對外國所產生自卑感,卻喜愛沾光,而他們知卻裝作知道,並且盲目相信和盲目跟隨。


  第二個是普通民眾,他們是雞頭寨的村民,通常作為旁觀者,他們大多透過不同事件的反應來凸顯中國的劣根性,他們凸顯了中國人自私自利,對生命無同情心,冷血,而且說丙崽娘是非,指指點點,可見他們愛說是非,以訛傳訛,愛傳謠言,而且他們迷信,盲目相信巫師之說,去炸雞頭,並發動戰爭,而他們相信文中被認為智力有問題的丙崽,顯得比丙崽更愚昧無知。


4/19/2013

論余華《活著》當中的人生哲學

 


論余華《活著》當中的人生哲學


  《活著》是由余華於二零零三年所作,(1)命名為《活著》的原因是和作者想在小說表達的思想一樣,作者曾在訪問時說及:「當你感受到活著就是活著,非常簡單,當你拿起礦泉水喝的時候,你就是感受到活著,當你說話的時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著……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2) 作者想表達的主題內涵是即使面對悽慘的命運,也要堅韌的活著,以下再詳述之。


  這本小說的主角是活在四十年代的福貴,他的一生經歷了國共內戰、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些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大事,而《活著》把這些歷史大事改變了福貴的一生,他的一生可稱得上是苦難,作者亦透過此向讀者表達出他的人生哲學。

  

福貴一生的苦難


  福貴的一生伴隨著苦難,他年輕時候本來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渾渾噩噩的生活,可惜最終花盡財產,這是他的第一個苦難,這時候,他曾經想過「拿根褲帶吊死算啦」,但最終他父親讓他錢去還債,而這些金錢不僅僅是父親讓兒子用來還償,還故意把金錢變成三擔銅錢,讓福貴去擔,由此讓他感受到家族代代賺錢的辛勞,對自己的過錯有所後悔,及後,他向龍二租地農耕,以此養活妻女,雖然他的父親也被氣死了,但這苦難讓他擺脫了紈絝子弟的生活,從此辛勤耕田齂自給自足,令他對家庭有所負責,變得有目的、有意義地「活著」。


  然而,他的苦難尚未完結,在他打算重新「活著」時,接下來發生了的歷史大事件—國共內戰,而福貴也被捲入這件事件,亦開始被命運所隨波逐流,福貴為了重病的母親而出外尋求醫生,可惜事不如人,他途中被國民黨部隊所捕而被逼充軍,雖然作者並沒有詳細描寫屍體和戰爭的狀況,但只描寫受傷的士兵慢慢死去,由此目賭了戰爭的黑暗,感受著死亡的氣息,但這件苦難讓他理解到生命的無常和重要性,他為了見到家人而希望繼續活下去,而從中也看見褔貴渴望著「活

  1. 維基百科:〈內容〉,《活著》,2013年4月7日。(https://zh.wikipedia.org/w

iki/%E6%B4%BB%E7%9D%80)

(2) 余華於2004年接受卓越網採訪時所言

著」,而之後他成為了共產黨的俘虜,當他被解放的時候,母親早已過世,父母親明顯是因為福貴敗家所導致的,當時剩下妻子一人養活一對兒女,而女兒鳳霞

因高燒也不幸變成成為啞巴,雖然家人的離者使他痛苦不堪,苦難一個接一個,

但是他從中決定要活著愛著這一家人,苦難未使他折服,反而令他更為堅強。


  新中國來臨,但苦難的命運繼續糾纏著他,他們一家靠著團結和意志熬過去了,直至中國實行全民大鍊鋼計劃,雖然他的兒子有慶非常機智聰明,但在獻血救校長妻子的時候,卻因抽血過量致死,對他的死也沒有太多描寫,只寫到皮膚很冷,更多的寫了他和家珍的悲痛之情,然後,文化大革命時期,女兒凰霞因護士處理生產不佳,導致她難產失血過多死亡,之後三個月,妻子家珍也因病去世,他面對著喪子和喪妻之痛,但幸好有女婿大喜陪著他,他們二人以父子相稱,而且還有務子作為他最後的希望,雖然面對親人離去的苦難,但以這些苦難,令他也體驗到了一直愛家人的「活著」。


  最後,女婿在四年後因工業意外喪生,留下老人與小孩,由於福貴生產力不高,所以家裡也特別窮困,三餐不繼,而孫子苦根因過於肚餓,在食豆子途中吃太急而噎死,最終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牛陪著福貴。


人生哲學


  在之前的苦難中,福貴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的苦難,不過苦難在改變他的生活、奪走親人時,也幫助了他不少,例如讓他脫離了原本的無意義和渾噩的紈絝弟子生活,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把福貴家產給贏走的龍二,在文化大革命時,因為斗地主的活動,而讓他遭槍斃了,龍二也說出了一句:「我現在是代替你去死啊!」而這件事件使福貴開始對人生豁達適然,正因為這些苦難,讓他有機會去愛和照顧親人,理解家庭的溫暖,也給予了他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也由此讓他得到對生命的包容力,讓他包容了生死和苦難,與它們一起活著。


  在1989年的一次訪談中,余華說:福貴是「我見到這個世界上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了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還活著。」(3)從文中可見,福貴對於親人的逝去比平常人更為冷靜,且沒有對世界或社會抱有仇恨,他並不像魯迅書中的阿Q(4)那樣,把自己的苦難推給別人,他的行為不是一種弱者所為,他這種忍受承擔著一切的人生賦予的責任和苦難,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活著」哲學。


  福貴不像是城市人或者其他民眾,為了社會不公而挺身而出,改變世界,因為

(3)李朦:〈活著才是真正的「福貴」〉,《工人日報》,2012年10月6日。

(4) 魯迅:《阿Q正傳》,台灣:讀品出版社,2011年。

現實的苦難把福貴對於生存態度有所改變,福貴理解到自己無法對生活和苦難作出任何反抗,他就以輕鬆、自在和豁達的心情,接受了命運和苦難的玩弄,這樣的「活著」就是他個人的獨特生存方式,所以他在故事結尾也能輕鬆的與老牛繼續活著,生存下去,而去叫那些死去的親人名字。


  我認為這種不反抗命運的行為也是對命運的「反抗」,他清楚知道無論他多麼傷心悲痛,也只是無謂的行動,所以他以「活著」來反抗命運,只要自己不死去,繼續地活著,那麼自己就是不屈服於命運和苦難傷害的人,在故事開頭,他甚至向採風人說出自己的苦難,可見他的豁達,也見到福貴已經跨越了苦難和命運玩弄的悲傷之中,他就是以這種「活著」哲學一次又一次支撐著他自己,度過一個又一個的苦難和親人離世的傷痛。


  任何人都要迎接死亡的一刻,而多數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恐懼和悲傷,而福貴認為死亡是苦難和命運的結束,當親人死亡後,他總是在忍耐,忍耐著命運所帶來的痛苦,最終令福貴變得更柔韌,雖然有不少讀者反對作者的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福貴應該勇於抵抗命運,反對社會上的不公,人生不應隨波逐流的生活下去,然而,我認為正是作者把福貴寫得「隨波逐流」,他才可以在苦難中活著,這種忍耐的哲學保護著他不被暴力和仇恨所毀,在命運的玩弄下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福貴在最後情節是把十塊錢壓在自己的枕頭下,只是讓他死後有人幫他收屍,可見他現在是真正的「活著」,因為他在精神上已經沒有任何寄託,也沒有了任何親人的陪伴,陪伴他的就只有苦難,正如作者余華之言:「福貴是屬於承受了太多苦難之後,與苦難已經不可能分離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他諸如反抗之類的想法。他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5)


  作者其實在前半部已經透過福貴的母親說出他想表達的人生哲學,福貴母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有人在,雞會變成鵝,鵝會變成羊,羊會變成牛。」(6)這裡跟最後失去七位親人後的福貴思想很相似,人活著是無意識的,就算有什麼苦難,人是為活而活,對於人生的意義不必有反思。


  作者其實真正想表達的人生哲理除了是要接受苦難的生存下去,還有提醒讀者,不要害怕死亡,有些人為死亡而作打算,但其實人生路上的死亡最終是不能靠人們所控制的,人們必須知道生老病死裡這些有關自己的事,都不受自己控制,人們都是只能默默等待和承受,我們與其去害怕和畏懼這些不能控制在自己的事情,甚至是以自殺或安樂死等方式去決定這些事情,更應該像是福貴那樣豁達的面對死亡,在未死亡之前就更快樂、自由自在地繼續活著,默默承受命運,與苦難和死亡一起活著。


這令我想起一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話:「時代使人對於日常生活中平

(5) 李延風:〈為了活著而超越死亡——論《活著》中福貴形象的哲理意義〉,《山東文學(下半月)》,第九期(2008年)。

(6)余華:《活著》,台灣:麥田出版社,2007年。

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做的鬥

爭……因為精神世界太忙碌於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7)我認為活著中余華所帶出的人生哲理就是讓我們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回想起自己的那些在精神世界的同情心、自我犧牲和忍耐的精神。


余華在《活著》開首的一句:「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這句概括了《活著》所帶出的人生哲理,活著就是陪隨著各種因命運而造成的苦難,苦難會使人傷痛,且人們最終也會迎接死亡,人就是這樣在生死之間體驗著人生,福貴展示出了自己生活在苦難和各種蹂躪之中,在痛苦之中仍然選擇快樂地活著的原因,只是因為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活著就是人生的意義和追求,人生就是為了生存而活著,即余華所指的「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不論種族、地位、事業、年齡等,人們都是在爭扎求存,活著就是在爭取活著而活著。
























 

(7) 劉創馥:〈黑格爾思辯哲學與分析哲學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五期(2006年)。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內容〉,《活著》,2013年4月7日。(https://zh.wikipedia.org/w

iki/%E6%B4%BB%E7%9D%80)

  1. 余華:《活著》,台灣:麥田出版社,2007年。

(3)李貞:〈《活著》中苦難的意義〉,《安徽文學》,第五期(2011年),頁25-26。

(4) 解家忠:〈從《活著》看余華的寓言式寫作〉,《島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十五期(2007年)。

(5) 李莎莎:〈活著的意義——小說《活著》對人生意義的討論〉,《考試周刊》,第六十四期(2012年)。

(6) 高杏:〈品讀《活着》之中的人生哲學〉,《活力》,第十二期(2011年)。(7) 李朦:〈活著才是真正的「福貴」〉,《工人日報》,2012年10月6日。

(8) 李延風:〈為了活著而超越死亡——論《活著》中福貴形象的哲理意義〉,《山東文學(下半月)》,第九期(2008年)。

(9) 李玉曉:〈寓言許是背后的存在——余華《活着》的内在意蘊〉,《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报》,第四期(2006年)。

(10) 趙星漢:〈《活華》中關於死之反復手法的運用〉,《西安歐亞職業學院學報》,第四期(2004年)。

(11) 鄭河平:〈中國式的生存哲學的闡釋—解讀《活著》〉,《唐都學報》,第四期(2007年)。

(12) 高江燕:〈淺析余華《活着》的主題内涵〉,《文藝生活:下旬刊》,第十一期(2011年)。

(13) 李曉箏:〈人生·命運·人性——《活着》主題談〉,《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期(2010年)。

(14) 唐康佳:〈淺談余華《活着》中蘊含的人生哲學〉,《北方文學:下》,第十一期(2011年)。

(15) 王夢圓:〈余華《活着》中褔貴的自我消解與救贖〉,《文藝生活:中旬刊》,第十期(2011年)。


 


4/02/2013

《亞細亞的孤兒》讀後感

                        《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pic/item/14ce36d3d539b60070222b20e950352ac75cb7bc.jpg



題目:

15. 《亞細亞的孤兒》一書,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啊!胡太明終於發瘋了!果真是個有心人,又怎麼能不發瘋呢?」,試結合小說原文分析胡太明發瘋的原因,作者運用哪些情節說明胡太明是個「有心人」。



學生姓名:周嘉雄

學生編號:8041452

課程編號:LCC-006-77(CRN: 2537)

教授老師:邱老師

圖片來源:

百度百科:〈詞條圖冊〉,《亞細亞的孤兒》。(http://baike.baidu.com/picview/765083/5133283/0/14ce36d3d539b60070222b20e950352ac75cb7bc.html#albumindex=0&picindex=1)


目錄:


封面                                                             頁1

目錄                                                             頁2


標題與引論:何謂《亞細亞孤兒》                                   頁3


發瘋的原因【遠因】                                               頁4

                                   

發瘋的原因【近因及導火線】                                       頁5

 

何謂「有心人」與運用哪些情節說明「有心人」                       頁6                           



資料來源                                                        頁13






















論《亞細亞的孤兒》中胡志明發瘋原因與「有心人」


  • 何謂《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是由台灣作家吳濁流於一九四三年起稿,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亦是台灣日佔時期,而書中的主角正是活於這時代的人—胡太明。書中透過記敘他悲慘的一生,把當時台灣日佔時期當地的人民處境,突出時代背景,這是台灣文學的一大特色。(1)


  《亞細亞的孤兒》本來是日文長篇小說,原名為《胡志名》,後來因各種問題,改名《被歪曲了的島》,後來中文翻譯成《孤帆》,最終定名為《亞細亞的孤兒》(2),書名中的「亞細亞」是日文片假名音譯出來,本來日文意思為「亞洲」,所以本書名的意思為「亞洲的孤兒」。


  為甚麼本書的名稱是《亞細亞的孤兒》呢?其實本書的主角就是孤兒,而他悲慘的一生亦突顯出當時台灣人的自己身份認同的矛盾,既受日本殖民欺壓,亦受到中國內地的歧視,結果就成為了沒有「祖國」的孤兒,而當中的主人公—胡太明因孤兒帶來的命運,在書中尾段也發瘋了,以下將會根據書本內容作詳述。














 

  1. 博客來書籍館:〈內容簡介〉,《亞細亞的孤兒》,2004年11月14日。(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03101)

  2. 維基百科:《亞細亞的孤兒》,2012年9月16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E%E7%B4%B0%E4%BA%9E%E7%9A%84%E5%AD%A4%E5%85%92)

  1. 胡太明發瘋的原因


  在尾段「瘋狂」中,最後寫出「從此以后,太明成為一個完全的狂人。」而村中的人都說:「他瘋狂了。」他在尾段作出了多樣瘋狂的行為,如:幻覺、亂叫等等,所以人們和讀者認定了胡太明因身份認同的矛盾而瘋了。


  我認為導致胡太明瘋狂的原因可分為三個,遠因、近因及導火線,這三個是導致胡太明發瘋的原因,三個原因也有其連貫性。


  1. 遠因—台灣戀愛,日本留學與出走大陸


  首先,我認為一切矛盾的開首為胡太明在鄉間公學愛上了同事—日本人久子。


  胡太明畢業後,成為了教師,這是他夢想的工作,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台日教師在學校中的不和諧,日籍教師擁有民族優越性,台籍教師對日也有仇恨,最終久子也因身份民族的不同,拒絕了胡太明,並返回日本,胡太明亦因此到日本留學,提高他的身份。


  胡太明在這事中首次發現自己身份的矛盾,自己並不是日本人,比日本人的民族更低一級,而這民族矛盾卻導致戀愛失敗,於是他嘗試爭取提高自己的身份。


  然後,胡太明到了日本留學,也受到日本人的嘲諷和貶低,他也顯而接受了在日本人眼中的身份不能同等,然而,當他回到台灣後,由於日殖台灣中,台灣是次等公民,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反被台灣鄉人所鄙視。


  這事件中,胡太明打算提高自己身份至與日本人同等,卻導致比之前更低級,現在日本和台灣人也認為他是更低一級的身份,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台灣人,也打擊了他的人生於是他決定出走大陸。


  最後,胡太明出走中國大陸,他在南京不能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也不能承認自己曾去日本留學,他即使與大陸女子—淑春結婚,但因文化差異令婚姻失敗,再加上他之後表明了台灣人身份,被人認為是間諜漢奸而遭受追捕,最終入獄。


  結果透過這事,胡太明發現中國也不能接受台灣人,不承認台灣人是中國人的同一身份,結果在中國和日本都認為是次等的胡太明,開始清楚了「孤兒」的命運,最終返回台灣。



  1. 近因—逃回台灣與目賭戰爭殘酷


  以上遠因使胡太明終於明白太明同事說的一句:「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別人都不會信任我們,命中註定我們是畸形兒,我們自身並沒有什麼罪惡,卻要遭受這種待遇是很不公平的!」台灣在亞洲上是一個「孤兒」,得不到他國承認,並認為是次等人民,於是他返回台灣,同時,故事也進入另一時期,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第一,他在大陸被捕後,因朋友協助重獲自由,並逃回台灣,卻因中日戰爭爆發,他曾經去過大陸而被視為來自中國的間諜,結果他即使逃回台灣也被特務跟蹤,受著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兩方面長期煎熬。


  他無論留在台灣或大陸或日本也受到歧視和欺壓,在亞洲上無一個地區能接納胡太明的身份,無論如何爭扎,也無能為力,這亦令他的身份矛盾問題達至頂點。


  第二,接近尾段的一節「人生悲劇」,他被派上大陸廣東當兵,成為審問的翻譯,於是他看著一個個有著同樣血緣的中國「抗日人士」被處決,看著一顆顆人頭落地,鮮血四濺(3) ,結果他病倒了,被送回台灣。


  這事突出了戰爭的殘酷,胡太明在最前線直接看著戰爭,面對的事讓他接近崩潰,而且,這在他眼中是同樣身份的中國人,卻被日本人所殺,而自己是參與其中,這事徹底讓他在自己的身份認同上迷失了,結果自己只能在兩個政治體系上任人擺弄,這種無奈使他陷入絕望。


  1. 導火線—慈母與弟弟的死亡


  這些身份認同上矛盾的問題雖然使他迷失了,但未達至於崩潰發瘋的狀態,我認為還要最後這兩件事才能導致胡太明發瘋,混入混亂狀態,雖然表面上只是親人死亡,但其實他們的死亡也與當時時代也有關係。


  母親在他回歸台灣之時,因家中金錢不足,工作過於辛勞而逝世,加上胡太明弟弟強制招入志願兵,過於辛勞而亡,他既對自己的坎坷的一生不滿,也因家人之死而產生悲憤,最終導致發瘋發狂。


  總的而言,這些事情均有直接或間接造成他發瘋的原因,但其實造成這些事件的都是時代背景的問題,所以說是時代把胡太明弄至發瘋也是可以的。

(3) 林柏燕:〈作品導讀〉,《亞細亞的孤兒》,(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wu_zhuo_liu/wo_art/c1_wu_04.htm)

  1. 何謂「有心人」


  「有心人」這詞是出於書中自序中:「啊!胡太明終於發瘋了!果真是個有心人,又怎麼能不發瘋呢?」


  而其實這詞第一次是出自於吳濁流在再刊中的「決定版」寫了一段話:「值此時刻,對於出版寫出過去日本殖民地台灣的現實情況的拙著《亞細亞的孤兒》,存在能重新思考殖民地體制本質的有心的日本人的這件事感到欽佩。」(4)


  我認為「有心人」的意思是即使被統治與戰爭的時代,仍堅持自己的良知與民族意識的這一類人才是「有心人」。


3.運用哪些情節說明「有心人」


  文中有很多情節和細節也在說明胡太明是一個「有心人」,而本文將提出一個最重要作者運用的說明情節—就是在最後一段「瘋狂」中,發瘋的胡太明在大廳中寫下的詩句。


  在最後一段,發瘋的他在牆上寫下:「志為天下士,豈甘作賤民?擊暴椎何在?英雄入夢頻。漢魂終不滅,斷然捨此身!狸兮狸兮!意如何?奴隸生涯抱恨多,橫暴蠻威奈若何?同心來復舊山河,六百萬民齊蹶起,誓將熱血為義死!這裡主要是說台灣人受日本所欺壓,生活非常困苦,卻得不到國際(中國或日本)的支持,甚至被嫌棄。


這裡可以看出胡太明在強權之下,對國家和民族熱愛意識仍然存在,而且仍保存著關心台灣人民生活,可以說明他是個「有心人」,可惜沒有能回應他的國家和民族,所以最終才會發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4)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東京:新人物往來社,一九七三年,三O三頁。

【全文:2485字】(不計算封面,目錄及資料來源)

                                                      

(1) 林柏燕:〈作品導讀〉,《亞細亞的孤兒》,(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wu_zhuo_liu/wo_art/c1_wu_04.htm)

(2)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灣:草根出版社,1995年12月1日。

(3) 吳濁流:《アジアの孤兒-日本統治下の台灣》,東京:新人物往來社,一九七三年,三O三頁。

(4) 博客來書籍館:〈內容簡介〉,《亞細亞的孤兒》,2004年11月14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03101)

(5)維基百科:《亞細亞的孤兒》,2012年9月16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E%E7%B4%B0%E4%BA%9E%E7%9A%84%E5%AD%A4%E5%85%92)


3/07/2013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

                       《西線無戰事》                               

作者: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


Remarque Im Westen nichts Neues 1929.jpg


題目:

12.你如何理解《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該書出版後被希特勒掌權的德國政府列為禁書,作者雷馬克被剝奪國籍,流亡國外。作者的遭遇與該書內容有何關係?試分別舉例分析。


學生姓名:周嘉雄

學生編號:8041452

課程編號:LCC-005-82(CRN: 2196)

教授老師:邱老師

圖片來源:Remarque Im Westen nichts Neues 1929.jpg,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Remarque_Im_Westen_nichts_Neues_1929.jpg〉


目錄:


封面                                                             頁1

目錄                                                             頁2


書本背景與作者簡介                                               頁3


何謂《西線無戰事》                                              頁4-6



作者的遭遇與書中內容的關係                                     頁6-11


自己對書的感覺                                                  頁12


資料來源                                                        頁13

























  • 書本背景:

  

《西線無戰事》這一書是由德國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於一九二八年開始在《福斯報》連載,翌年出版成書,此書是一部著名的反戰小說。此書的時代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即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八年間,當中講述在老師的激勵下,十九歲學生—保羅·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萊爾和米勒參加國民志願兵,故事就是以此作為開始。



  • 作者簡介:


  作者的全名為「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在一八九八年生於德國,十八歲時,參與第一次世界戰爭,成為軍人,後來在西線因負傷而退出軍隊。戰後,於一九二九年發表《西線無戰事》單行本,一九三三年,納粹政府將此書列為禁書,一九三八年,作者放棄了德國國籍,陪同他的妻子移民至美國,他於一九七零年在瑞士去世。





















                                                                

P3

  1. 何謂《西線無戰事》:


  第一部分針對題目中的「你如何理解《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這一問題,以下先分為「西線」和「無戰事」兩方面作解釋,之後再整合作詳述,然後詳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之關係。



  1. 西線


  「西線」這一詞在書中甚少出現,即使出現也並沒多作解釋,根據時代背景中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西線」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條戰線的稱呼,而之後會引用書外資料來詳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之前的歷史等各問題,激發起戰爭,各國在當中分為不同的陣營,分別是同盟國(註1)和協約國(註2),而書中角色的祖國—德國是屬於同盟國陣營,而由於戰場主要在歐洲,因此戰線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東線(俄國對德國和奧匈作戰)、南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最後是本書所描述的西線(英法對德國作戰)。

   

  根據書中第一章的第三和四頁:「然而就在最後一天,英國炮兵突然對我們進行猛烈轟擊,無數炮彈雨點般地落到我們陣地上,我們遭到慘重的損失,所以我們回來時只剩下八十人了。」


  這裡的戰鬥是與英國作戰,不僅顯示出主角們在作戰的地區在西線,也顯示出當時西線慘烈的戰況(註3)。


  1. 無戰事


  「無戰事」這一詞出現於書中第十二章的第二百零五頁中,這頁是書中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當中也寫了主角保羅在這戰線上的結局。


書中寫了:「他於一九一八年十月陣亡,那一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1. 同盟國是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德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組成。

2. 協約國是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王國、俄羅斯帝國等多國組成。

3. 直至1915年,英法聯軍死傷百萬,德軍死傷六十一萬人,為當中死傷最慘烈。


主角保羅在這一天中陣亡了,雖然書中並沒寫詳細原因,但保羅的確被殺了,而軍隊的指揮部卻只以一句「無戰事」來總結這一切,保羅的悲慘一生就在「無戰事」的情況下死去,這句其實有指德國有粉飾太平之意,而民眾則繼續像保羅那樣被欺騙,一個人的人生就在這謊言中結束了。



  1. 西線無戰事

  

  本書的名字的德文原文是「Im Westen nichts Neues」,意思為「在西方戰線非常安寧」,中文將這翻譯成「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是引用自收錄於書中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


  總結以上(A)和(B)兩個部分,「西線無戰事」表面意思是在主角陣亡的那一天,指揮部卻向外宣傳主角身處的與英法兩國交戰的西線,非常平靜,並無戰事發生,「西線無戰事」。


  但是主角保羅是被殺了,他的人生和價值觀的確被戰爭所摧毀,而德國政府最終只是用一句「西線無線事」一句總結了一切,這裡反映出當時德國政府欺騙著人民,正在粉飾太平,一直在宣傳戰爭快要勝利了,而在戰線後的人民並不清楚前線的殘酷,如:他們的校長和老師—坎托雷克,盲目的相信政府所說戰爭的美好,盲目的鼓吹學生參與戰爭,也正如以前未上戰場的保羅。


文中提及:「我們這群抱著愛國熱心的年輕人,懷著對英雄精神的崇拜走出校門,經過短期訓練就被送上了戰場。然而一到前線,我們原先對人生乃至戰爭的理想以及那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全都破滅了。」當中顯示出保羅以前也因宣傳,而對戰爭有一種理想和浪漫主義,希望為國付出,但戰爭事實卻令這一切都破滅,這裡也凸顯出戰爭的醜陋,也反映出戰爭對當時那一代的青年,對他們一生的摧毀。



  1. 作者所表達之思想之關係


  實際上,這是一個諷刺,作者在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寫了很多有關戰爭的悲慘情況,仍描寫出一代人被戰爭所摧毀的情況。如在第八十頁,「在我身旁,有一個二等兵的腦袋被打了下來。鮮血像噴泉一樣從他的頸子裡噴射出來,而他還跑了好幾步。」而在六十一頁:「戰爭把我們的一切都毀了。」本書把戰爭表面和深層的真實血淋淋的向讀者顯示出來。


  然而,他卻以「西線無戰事」一句把先前的一切全部否定,從書中可見這一句其實是指揮部的戰報內容,可見作者其實想表達出德國政府和指揮部不僅否定了戰爭的真實,也否定了主角們因戰爭而令身心受摧毀的真實。


作者希望表達的正如本書卷首語一樣:「它只是試圖敘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終管躲過了炮彈,但還是被戰爭毀滅掉了。」和第三十一頁中:「部隊、戰隊、戰爭對人精神的摧殘與塑造,消除一切意義,眼中只有紀律、服從,消解一切意義。」


最後的「西線無戰事」就是籍此諷刺德國政府和更突出作者所表達反戰的思想。



(E)自己對題目之感覺


  「西線無戰事」出現在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我認為這是書中一切的主題和總結。


  首先,在主題方面,《西線無戰事》這一書名,顯示出了時間和地點,「西線」讓我一眼就能知道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而「無戰事」在看標題時,只能知道是與戰爭有關,這樣就能吸引讀者閱讀,但是書中內容是描述著在「無戰事」狀態下的戰事,讀者就會思考「無戰事」的意思,由此幫助讀者引入和理解當中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所以這一標題非常適合這本書。


  《西線無戰事》這一名,是德國指揮部對西線戰線的一個總結,作的一個總結,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總結,對主角保羅一生終結的總結,而有戰事下,德國指揮部卻說「無戰事」,既諷刺德國政府欺騙民眾,國家的勝利,粉飾太平,也總結出了戰爭的黑暗面和痛苦,而保羅最後卻笑了起來,代表他在戰爭裡得到了解脫,不用再面對這一切,這樣的總結對故事人物來說,因為他們可以迎來真正的「無戰事」了。










P.2

2. 作者遭遇與本書內容之關係

   

  第二部分針對題目中的「作者的遭遇與該書內容有何關係?」的問題,先簡述作者的之後遭遇和當年的時代背景,之後分「書本被禁」和「剝奪公民身份與流放」兩個遭遇來講述當中原因。



  1. 作者遭遇:


  正如報告中第三頁的「作者簡介」所述,此書作者的全名為「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他在一八九八年生於德國,成長於德國的工人家庭,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德國人,後來十八歲時,在老師的鼓吹下,參與第一次世界戰爭,後來在西線因負傷而退出軍隊。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作者於一九二九年發表《西線無戰事》單行本,一九三三年,納粹政府將《西線無戰事》列為禁書,對此書進行燒毀和禁止再印,一九三八年,作者被德國納粹政府剝奪了德國國籍,被迫成為無國籍人士,流亡至美國,直至一九四七年才成為美國公民。

  


  1. 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一九一四年八月開始,至一九一八年十月結束。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戰勝國(主為英、法、美)對戰敗的德國施予嚴重的掠奪和懲罰,因此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支付巨額賠款(註4),也承擔了戰爭罪責和受到了軍備限制,。亦被迫放棄了原有的殖民地,因而刺激了德國人的民族感情和報復心理,最終使極端民族開始成長。


  納粹主義理論在希特勒起草的二十五點網領,有詳細的解釋,當中的納粹最有名的特色有種族優越論,表示出未來的德國政府必須使種族成為全民族生活的中心,設法使雅利安民族保持種族的純潔性。

 

 

 

4. 德國因《凡爾賽條約》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需向戰勝國支付二百億金馬克。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政府完全失去了民望,德國人民期望新政府的出現,而納粹黨的納粹主義正符合了德國人民排外和復仇的心態,而且在希特勒的演講和各種歷史事件影響下,納粹黨得到資本家、平民的支持。


  在一九三三年二月,希特勒正式解散國會,成為了獨裁者,德國正式成為納粹政府,一九三三年,「西線無戰事」被禁和大量燒毀,一九三四年希特勒成為元首,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 遭遇的原因:


  1. 書本被禁與燒毀


  《西線無戰事》一書在一九三三年被納粹德國列為禁書,下令該書必須禁止印刷和閱讀,而且對已出版的藏書進行燒毀,也就是防止《西線無戰事》在納粹黨統治下的德國傳播,導致以上的原因有兩個,書中內容違背納粹主義和影響國家核心思想,以下詳述。



  1. 內容與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其中一個主要的特色是「把種族主義推向了極端」,強調以犧牲其他所有種族來達成德國民族的繁榮,納粹德國主張要把種族主義推行至種族滅絕的程度,而在之後的歷史也能看到納粹主義對民族主義實踐的程度,在納粹黨執政期間,估計有六百萬猶太人被殺。


  而書中有一部分寫了保羅在戰壕中抽出刺刀刺向迎臉而來的法國兵,而法國士兵則倒下了,但並沒立即死去,呻吟了一整晚,而保羅並無幫助他,後來想幫助他的時候,他已經死去了,保羅想寫信給他的家人,後來從遺物中知道他是一位排字工人,家裡有妻子和女兒,保羅因而只感到悔意,他希望以後能寄錢給她們,以此作為對他的續罪,後來保羅向卡恰說了這件事,卡恰安慰他,他們成年後第一件職業是殺人,這是他們的命運。


  書中的第八十至八十一頁也有寫:「我們已經喪失相互之間的一切感情,當別人的形象落入我們追獵的視線時,我們幾乎不能控制自己。我們是毫無感覺和感情的死人…」



  而主人角保羅對敵人的關懷敵人和殺了其他民族而後悔的感情,而且是法國士兵,納粹主義中「犧牲其他所有種族來達成德國民族的繁榮」有所違背,而且希特勒主張刪除法國人和攻擊法國,作者書中所表達的這種反對殺戳敵人和不應盲目相信愛國主義的思想,違反納粹主義,也違反了希特勒的主張,納粹黨為了鞏固納粹思想和爭取更多人民的支持,協助希特勒獨裁者的權威。

  

  因此禁止和燒毀《西線無戰事》,以免人們質疑和反對民族極端主義及納粹主義。



  1. 國家核心思想

  

  當時,納粹德國其中一目的為「主張向外侵略」,希特勒於《我的奮鬥》一書寫出了納粹德國的目標,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重拾德國以前在歐洲的地位和榮耀,德國必須撕毀損害德國利益的《凡爾賽條約》,要打擊法國和向東邊開拓疆土,希特勒打算以戰爭來達到這一目標。


  而之後保羅在文中也有自己說道:「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也是多餘的,我們的年齡將會一年年增長,一些人將會適應,另一些人會順從,而多數人將會束手無策,歲月流逝,最終我們將走向毀滅。」


  這一段寫出了戰爭的無意義,對一個人的一生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帶有反戰的意識。


  在第三十八頁中,書中寫了:「前線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漩渦。」而在第四十五頁中:「我在榴彈的亮光中終於對草地看了一眼。草地就像洶湧的海洋,炮彈噴出的火焰宛如噴泉一樣的噴起。」


  作者在這本書中的十二章中,有多達六章都是寫前線的慘烈戰況,可見作者費了很多筆墨在描寫前線的戰爭,顯示出戰爭的殘酷和軍隊的殘忍、無情。


這三段文字均有反戰的意思,而且不僅這三個例子,文中也有很多描寫也反映出反戰的思想,而這種作者透過書中內容表達出來的反思思想,與希特勒建立納粹德國的目標—以戰爭達到建立大德意志帝國,這種思想與希特勒的說法有所違背。




  如果納粹德國不列《西線無戰事》為禁書,並加以燒毀,人民將會有反戰的聲音,繼而這反對的聲音有機會影響到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權威,影響國家核心思想,使國家在一戰後不能團結起來反抗《凡爾賽條約》,使德國繼續處於虛弱的狀態,因此納粹德國為團結德國,並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必須把《西線無戰事》列為禁書。



  1. 剝奪公民身份與流放


  正如第二部分的作者遭遇,在《西線無戰事》的五年後,即一九三八年,作者因身份特殊和作品多帶反戰意識,而被當時納粹德國剝奪了德國國民國籍,被迫成為無國籍人士,與妻子二人流亡至美國居住,而在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至一九四五年,而他們二人直至一九四七年才成為美國公民,自去世時,他仍是美國籍公民。



  1. 影響軍隊士氣


  根據上文中有關「國家核心思想」中,可見希特勒對外擴張的野心,為了支持納粹主義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必須以戰爭來作為唯一的手段,而對外戰爭就必須要大量的軍人,組織成龐大的軍隊來進行侵略。

  

  在《西線無戰事》第三十九頁中寫出:「我們來到前線開始的地帶,於是我們就變成了具有人形的野獸了。」,而且在第七十九頁中,這樣寫道:「眼下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已經以一種異乎尋常的和令人傷感的方式變成了野蠻人,雖然我們並非時常都很悲傷。」而在後面也有寫道:「我們已經變成危險的野獸。我們不星在戰鬥,而是為了免遭消滅而在保衛自己—魔鬼……」


  這幾段書中文字皆在用「野獸」、「野蠻人」、「魔鬼」這些來比喻主角和他的同伴們,而他們正是在戰場前線戰鬥的軍人們,而這些比喻用的東西都是被人認為是原始的、無感情的、殺人如麻的、無獨立思想的和只為慾望而行動的,這些都是形容前線軍人們的,都是貶義的,都是說出軍人的醜惡。


  作者用這些比喻來形容前線軍人,不僅是表達出他自己以前在西線的經歷,再者,也表達出主角保羅對自己的感覺和厭惡,更重要的是他想透過此,讓讀者知道前線軍人的心情和希望其他人不像他自己和主角們一樣,參與前線戰爭,使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受污染,讓他們繼續是一個「人」,過著「人」的生活。




  但作者想表達的深層思想毫無疑問會影響前線軍人的心情,甚至會影響後方,整體的軍隊士氣,也會影響年青人入伍,大大影響納粹德國的戰鬥力,而作者大部分作品(註5)也有表達這種反戰的思想和意識,因此納粹德國為了要保持軍隊士氣和軍隊的實力,避免作者的反戰思想的傳播,因此,把剝奪作者國家身份和流放至國外。



(ii)不被當時社會接受


  當時的社會狀況正如第二部分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德國由於內憂外患,人民需要一個新政府,而德國人民當時因《凡爾賽條約》而仇外,這正好符合了極端民族主義,這些因素都使當年的德國人民對納粹主義大力支持。


  文中提及:「戰爭是這樣殘酷無情,而且,在前線,戰場猶如一個籠子,沒有誰能解救自己,士兵們不得不在裡面擔驚受怕地等待著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在穿梭的砲彈的網絡下,生活在茫然難知的思念之中,偶然性在我們頭頂上徘徊,被炸死或能活著,都出於偶然。


  而且在第一章的第十四頁,文中提及:「是的,他們都是這樣想的,成千上萬個坎托雷克,他們都是這樣想的!鋼鐵青年!青年!我們大家都沒超過二十歲。可是年輕嗎?青年時代?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我們都是老人。」

  這兩段文字都不太符合當時的世界觀,當時人們認為身為德國人就應該為了自己的血統能保持優良,就必須光榮的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納粹黨和民族,當時也有崇拜極權者—希特勒的風氣。


  因此這兩段文字所凸顯出前線軍人擔驚受怕和不滿老師鼓吹他人參與戰爭,表達出「愛國思想」和「英雄主義」等思想是多麼的沒用,並不能被當時的納粹德國人民和政府所理解和接納,這種思想甚至與他們的價值觀有所違背,作者雷馬克卻不停寫這種思想的書,對整個社會帶來一定影響性,所以納粹德國剝奪他的國籍,並流放海外。

    


 

5.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反戰作品也有《戰後》、《三個戰友》、《凱旋門》等





  1. 自己對書之感覺


  《西線無戰事》這一本書可謂是一本著名的反戰小說,當中以保羅等八人為主要角色,講述他們的一生,由參加戰爭的原因至最終陣亡原因,當中用了近六章的筆墨放在戰爭的情況,士兵的描寫,當中完全沒有有關歷史事件的描寫,只是單單描寫著八位角色,他們這一代人被戰爭所毀掉。


  作者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前往的戰線也是西線,雖然最後因負傷能夠退下戰線,但他最後很難才能找到工作,重新生活,而這也是他這本書描寫的戰爭場景能夠全景式的原因。


《西線無戰事》對人物印畫尤其深刻,如:鼓吹學生參與戰爭的老師—坎托雷克,保羅由尊敬老師變成認為老師愚蠢,這裡凸顯出這老師的愚昧,而在前線和軍醫院的情景也描寫得很細膩,尤其是軍人和醫護員的行動,顯示出前線的殘酷無情,令讀者更加理解到人性。

  

  《西線無戰事》最重意想要帶出的思想是戰爭對人的心靈的污染,戰爭把保羅等人的一切夢想都摧毀了,他們剛十八歲(或不足十八歲),第一件工作就是殺人,他們必須狠狠的、無情無義的殺人,變得像一個「野蠻人」,只懂去為生存而去行動,當然大部分人會陣亡,然而,即使戰爭完結了,活下來的軍人們也只會被社會所遺忘,帶著傷殘的身體度過餘生,無論生與死,他們的一生都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夢想和目標已經被摧毀了,就像一個「老人」一樣。正如第十至十一頁,內容:「我們看到,他們那個世界已經完蛋了。我們突然覺得孤獨得非常可怕;而我們只好一直孤獨下去。」


  《西線無戰事》一書全十二章帶出了戰爭的真理,戰爭是無意義的,即使政府和人民粉飾得多麼美麗,戰爭的真實只會摧毀人們,而這種摧毀性是一生的,而人們沒有任何思想能夠抵禦這種摧毀,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只不過是美麗的謊言,如果參與了戰爭,直至死亡那一刻,也是無法變回「人」的。


  《西線無戰事》當中的反戰意識重,對後世非常有影響,我非常欣賞作者用淡然的筆墨描繪出戰爭的恐怖,還能表達戰爭對人的傷害,由此達至宣傳反戰的效果,也表示出主角保羅的無助,無論他多努力,也無法逃離這戰爭,而領導者則以「西線無戰事」一句終結了書中一切的悲烈和傷感,這裡的意象最好,達到了作者表達出反戰的目的。

資料來源:

  1. 嚴鍾奎、陳斯駿、謝偉良和楊卓林(2008):《西洋現代史,下冊》,香港,偉文出版社。

  2. 維基百科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2011年11月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9%87%8C%E5%B8%8C%C2%B7%E7%91%AA%E5%88%A9%E4%BA%9E%C2%B7%E9%9B%B7%E9%A6%AC%E5%85%8B。(2012年11月19日)

  3. 百度百科:西線無戰事。2012年7月取自http://www.yilin.com/book.aspx?id=4609。(2012年11月19日)

  4. 譯林網:西線無戰事2011年11月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6267.htm。(2012年11月19日)

  5.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2011):《西线无战事》,中國,譯林出版社。